圖爲表演現場。 供圖

中新網河北新聞2月25日電 元宵節將至,2月23日,在衡水市桃城區北蘇閘村委會廣場,北蘇閘安樂秧歌隊扭起歡快的安樂秧歌,喜迎佳節,讓大家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下午1時許,秧歌隊的演員們便換上演出服、開始化妝,爲表演做準備。2點左右,伴隨着歡快激昂的鑼鼓聲,身着盛裝、妝容誇張的演員們“登臺”表演。“總指揮”手持兩根棒槌,指揮大家不斷變換隊形,公子、媳婦、醜婆兒、老頭等角色,或甩着綵綢,或趕着毛驢,或划着旱船,點到誰誰就扭到場中進行“個人表演”。粗獷豪放、風趣詼諧的表演風格令人忍俊不禁,紛紛鼓掌叫好。周圍觀看的村民們不禁拿起手機記錄下這一喜慶時刻。

圖爲表演現場。 供圖

安樂秧歌,是桃城區鄧家莊鎮北蘇閘村的農民自娛性歌舞表演形式,起源於明末清初的“太平車”,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輻射方圓百里。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提煉,安樂秧歌集東北大秧歌的粗獷豪放和太平車的風趣詼諧於一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它的步伐可以簡單概括爲“顛、扭、抖、顫”,具有“腳顛膝顫屁股扭,聳肩出胯斜眼瞅”的特點。男女角色的動作各具特色,坤角膝不顫、舞步平穩,生角膝微顫、舞步活躍。最有特色的要數老擓的舞步,腳掌着地顛顫並舉,胯部左右擰動,肩部上下聳動,詼諧誇張。表演者根據角色自由發揮,動作棱角分明,別具一格。

2009年,安樂秧歌被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3年,安樂秧歌登上央視《舞蹈世界》欄目,鄉土味兒十足的服裝、風趣的表情、誇張的動作,讓全國觀衆領略到安樂秧歌的鄉土氣息。2014年,安樂秧歌還“扭”進了衡水部分中小學和高校。衡水學院將其設爲校本課,以安樂秧歌爲素材編創的舞蹈節目《黑土白雲》獲得第九屆華北五省市(區)舞蹈大賽一等獎。2020年,北蘇閘村建起安樂秧歌傳承基地。

扮演“小媳婦”角色的安雙石笑着說,“在俺村只要鑼鼓點一響,村民們就不由自主地跟着扭起來。”過去,安樂秧歌是他們慶祝豐收、祈盼風調雨順的情感寄託;現在,安樂秧歌是他們抒發歡樂情懷、歌唱美好生活的表現形式。歡快喜慶的安樂秧歌,不僅豐富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也在無形中記錄了村莊歷史,留住了人們的鄉情。(張洪寧 李新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