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報2月24日消息,春節檔電影《你好,李煥英》憑藉一張親情牌,着實看哭了不少人。2月16日,湖北襄陽一位阿姨曬出一組年輕時的老照片,李煥英的身影出現在照片中。據悉,這位阿姨年輕時與李煥英在一個廠區實習,除了有兩張合照外,她還保存着李煥英的獨照。看到這些珍貴照片,不免讓人聯想起電影結尾的那句話:“記憶裏的媽媽就是中年婦女的樣子,可我忘了她也曾經是花季少女啊!”

翻閱老相冊,一家人聚在一起,沏一壺茶,品味記憶裏的親情。張張發黃的照片背後,是父母愛情、家庭親情、衚衕鄰里情……如此溫馨的場面,成爲了新春一景。

背後記憶:父母愛情

“難忘那件131塊錢的湖水綠上衣”

小陳和父母同住,一家三口都是上班族,春節七天假是難得的“家庭日”。大年初五,他和爸媽一起看了《你好,李煥英》,回家路上就唸叨着“想看看媽媽年輕時的樣子”。剛進家門便拉着父母,翻開了塵封多年的家庭相冊。

那是一本小陳父母結婚時置辦的相冊,已有30年。白色的布面封皮已經發黃髮舊,塑料質地的照片夾變得很脆,似乎稍一用力就會折斷。“你媽媽年輕的時候,漂亮、苗條,我第一眼就相中了!”父親沏了杯茉莉花茶,將思緒拉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咱年輕時候,要能像現在一樣照相方便,非得多拍點。”母親說着,翻開了相冊。

“等等,我看看這張……”父母同時關注的,是一張二人合影,拍攝於1990年11月,地點是北京前門。照片上,父親左手輕輕搭在母親肩膀上,母親則燙着大波浪,身穿一件湖水綠色的上衣。“還記得這衣服多少錢嗎?”面對母親的問題,父親沒有絲毫猶豫,“131塊錢,王府井百貨大樓買的。”母親滿意地點點頭。小陳有些驚訝,一件一百多塊錢的衣服,爲何記到現在?

母親手拿相片娓娓道來。“這是我倆訂婚後的第一次約會,你爸送我的第一件禮物。”父親接過母親的話茬:“別看131塊錢現在不算什麼,這在30多年前,可不便宜。”父親笑着說,他看到母親特喜歡這件衣服,毫不猶豫買了下來,當時在木箱加工廠上班,一個月才120塊錢,這件衣服花了一個多月工資,當然記得清。“我還記着,當年在前門樓子前面還有收費拍照的,只是花了多少錢已經記不清嘍。”母親說完,一家三口鬨堂大笑。

“喜歡一個人,是藏不住的,從看你的眼神、與你相處的細節,都能看出來。”“甭管什麼年代,平平淡淡的幸福都是很寶貴的。”“其實幸福很簡單,有家回,有人等,有飯喫。”……手中捧着微微泛黃的老照片,小陳的父母在新年伊始,給還未成家的孩子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

背後記憶:衚衕鄰里情

“樂全衚衕的鄰居值得我記一輩子”

家住東城區東四五條的郝洪樂今年67歲,在北京生活了幾十年的他,一點兒也不落伍。春節期間看到網上不少人都在曬老照片,便也翻了翻自家相冊,當見到那張黑白照時,瞬間有些淚目。照片上,一個十來歲的少年,穿着樸素,微笑着靠牆站立,鞋上還沾着點泥土,“這是我在樂全衚衕拍的。”郝洪樂說,雖然現在那條衚衕已經不在了,但那兒的鄰里情一直記在心裏。

“1961年,我家從鴨子廟衚衕搬到了樂全衚衕14號院,這個院子的主人,我們都叫他王先生。”郝洪樂說,王先生早年間曾經留學德國學習建築,所以14號院頗有東西合璧的味道,環繞東、北、南的廊子,有10根羅馬柱造型的大柱子,跨院被王先生命名爲培德園,園內有培德書屋、假山石,“都是我童年的回憶”。

搬進14號院的第一個春節,郝洪樂一家受邀去王家看電視,“當時電視機太罕見了,雖然我們都想看,但母親怕孩子們不懂事,便謝絕了。”沒想到,第二年過年時,王家人又來請,母親拗不過,便讓8歲的郝洪樂作爲代表前往,“他們把最好的位置讓給我坐,還把點心、糖果推到我面前請我品嚐,我從沒享受過這種待遇……”當天,電視裏放的是《大鬧天宮》,可由於內心很忐忑,郝洪樂根本沒記住什麼情節。此後,兩家的交往越來越多,就像一家人一樣親近,無話不談。

“我記得,王先生一家搬走時,我還大哭了一場,感覺失去了一家好鄰居。”買下王家房子的是孫老師夫婦,家境同樣不錯,沒想到搬來沒多久,家裏就招了賊,拿走不少東西。爲防止這樣的事情再發生,孫老師找到郝洪樂的母親,“一直聽鄰里講,郝家信得過,以後我家再出遠門,我就把鑰匙放您這屋,您受累幫我照看一下。”母親沒猶豫,應了下來。

在郝洪樂的記憶裏,孫老師一家也是好鄰居,“一家人都很爽快,有次我家遇到困難,他們二話沒說直接把存摺拿了出來,意思是想用多少自己取,不用打招呼。”郝洪樂感慨道,“那時候的鄰里關係,真令人懷念!”

背後記憶:家庭親情

“媽媽陪我上臺比自己演出緊張”

“照這張照片的時候,我才上幼兒園,學彈琵琶有段時間了。”說起讓自己印象深刻的老照片,北京姑娘孫書同毫不猶豫選擇了第一次“登臺”的演出照。照片裏,滿身紅裝的小姑娘把琵琶放在椅子上,給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們演奏《世上只有媽媽好》。雖然努力做出懷抱琵琶的動作,卻明顯有點抱不住。

“你看,我的兩手手指都纏了膠布,琵琶上也貼了膠布,這樣既能保護手,又能提醒我該彈哪兒,就是媽媽的特殊關照了。”孫書同說,爲了那次演出,媽媽特意剪了十幾個膠布條兒貼在琵琶上,並且親自給女兒纏上“指甲”。

3歲多的小姑娘還沒有琵琶高,爲了讓她順利完成演出,母親全程扶着琵琶一頭,維持平穩。孫書同記得,那是媽媽爲數不多的緊張時刻。

“她比我緊張,手都有點顫,可是我完成得挺好。”孫書同說,媽媽是專業琵琶獨奏演員,自打記事起,家裏的琵琶聲就沒斷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幼小的她撥弄絲絃,母親隨口問道:“你想不想學,想學媽媽教你。”“想!”

“我太小了,只能用兒童琵琶,但即便這麼小號也有十來斤重,每天練完我的膝蓋都特別疼,手指上也有老繭。”

“坐不住呀,尤其是天熱的時候,看着小朋友都在樓下玩,我就不想練了。”孫書同說,那時候家裏沒有空調,一邊練琴一邊出汗,不一會身上就溼透了。看着女兒如此“難受”,嚴厲的母親打來一桶涼水,每隔半個小時就擦一遍沙發上的竹涼蓆。“那感覺別提多舒服了,坐上去渾身都涼快,也就不覺得苦了。”每到此時,孫書同都會拿着涼毛巾給媽媽擦汗,母親只是微微一笑:“媽不熱。”

中學時期拿下琵琶十級,區級獎狀掛滿牆。儘管最終沒有像母親一樣成爲專業演員,學習琵琶的“幼功”讓孫書同養成了肯於鑽研、不怕喫苦的性格。

如今,曾經的小姑娘已經成爲一名專業建築師,參與了大量核心區街的提升、老街改造項目。儘管工作十分辛苦,孫書同每天回到家,都能看到爸媽的笑臉,一家三口吃上一頓熱騰騰的飯菜。

“我的願望就是能一直陪着爸爸媽媽,我們三個人永遠快快樂樂。”

(原標題爲《“李煥英”帶熱老相冊裏的親情,一張張發黃照片背後是父母愛情、家庭親情、衚衕鄰里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