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預備役人員進行抗壓力訓練

俄預備役炮兵營在黑海沿岸演習

信息化戰爭,速度是勝敗關鍵,一開戰就投入精銳力量,往往“首戰即決戰”,這要求各國國防動員必須快速反應,以最快速度將戰爭所需優質資源集聚並投射出去。俄羅斯近期大刀闊斧進行國防動員改革,徵召預備役組成國土防禦部隊或補進作戰部隊,並通過徵召企業進入戰時體制的法律,這讓人隱隱感到,“蘇聯版”國防動員體制正悄然迴歸。

“蘇式”有利有弊

蘇聯軍事學說崇尚全民動員,即在戰爭不可避免的受威脅階段,動員400萬-800萬後備人員,平時軍隊要有最大數量的後備兵員,於是蘇軍規模長年維持四五百萬。不過,大部分兵團是不滿編的架子部隊,各編有500名軍官和一兩百士兵,開戰前後再徵集上萬預備役人員,幾周內讓他們恢復軍事技能,然後送上前線。實際上,蘇聯軍事計劃汲取二戰經驗教訓,即一個陸軍旅在三天的高強度對抗中就會“枯亡”,被敵人摧毀的兵團要重新補充。這一戰略指導下,不僅是人,連坦克大炮等技術兵器也成了消耗品。此外,在受威脅階段,全國工廠都要在最短時間內轉產軍火,平時還應維持生產軍品的“基本動員力”,因此蘇聯工業主要目的不是準備生產民生日常品,而是隨時準備生產打仗用的武器裝備,更不管這樣做成本有多高。實際上,每家企業都有“動員任務”,如果完不成,廠長承擔的責任要比“產品質量低下”嚴重。

告別“昂貴古董”

俄羅斯獨立後,軍政高層仍維持不合時宜的蘇式國防動員制度,主要是他們不知道別的戰爭準備途徑,只能因循守舊。結果,大規模動員體系加劇了俄軍上世紀末的衰落,國庫空虛的政府咬牙保持着150萬大軍,可部隊缺編嚴重,有限的人力還爲了維持“架子師”進一步“攤了煎餅”,齊裝滿員、隨時能戰的師寥寥無幾。總統普京承認,1999年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時,“我們需要出動6.5萬野戰部隊,可百萬軍隊裏卻沒幾個像樣的師或旅,只能派一羣沒打過仗的毛頭小夥去拼命”。

更嚴峻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業動員在俄羅斯淪爲腐敗之地。爲維持動員關係,俄政府以稅收優惠補償2000多家企業,沒想到有企業主賄賂不法官員濫權,以參加動員爲名逃稅,導致政府每年損失10億-15億盧布。

這一切,導致2008年俄軍“新面貌”改革出籠,大批不滿編的“架子師”被撤銷。與此同時,保留的部隊全都按戰時編制補充人員裝備,接令後數小時即可遂行作戰,但此舉是對“全民動員”概念的拋棄,讓俄羅斯喪失應對大規模戰爭的動員能力。

走“中間道路”

由於同西方關係惡化,對大規模戰爭的憂慮,又迫使俄羅斯再度“矯正”動員體制。2015年,俄國防部在南部軍區搞試驗,組建一個“新式”預備役營,給籤合同志願加入預備役的後備人員(主要是剛退伍的義務兵)一筆報酬,但別的後備人員仍按老辦法強制徵召進現役部隊。不僅如此,俄國防部還對南部地區企業轉入戰時軌道的能力進行評價。這意味着俄羅斯真的準備與“全球性敵人”展開長期較量,併爲此維持龐大的軍隊,可當初“新面貌”改革的初衷卻是隻保留有限而精銳的俄軍,去打贏局部戰爭和非長期衝突。實際上,俄軍總參謀部要回答一個問題——“俄羅斯怎樣和常規軍力全面佔優的30個北約國家抗衡?”如果不能動用核武器,俄羅斯就只能祭出大規模全民國防動員體制,保持“盤馬彎弓”,那將導致“新面貌”改革走入死衚衕。

種種跡象看,俄軍正謹慎地走“中間道路”。經過去年演習檢驗,俄總參謀部對現有國防動員和人力動員資源儲備體制有了更全面的瞭解,至少二線的國土防禦部隊可以安排“廉價”的後備人員和裝備補充編成,在受威脅階段保護戰略目標,同提前滲透的破壞分子作戰。據悉,今年“高加索-2021”等戰略大演習中,俄軍將繼續加大後備人員動員補充正規軍的規模,從而檢驗帶有“蘇聯味道”的新國防動員體制的有效性。(常立軍)

(來源:新民晚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