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門口出發,15分鐘內,你希望有什麼配套設施?

教育、醫療、車站、商超、菜市場、公園廣場、體育設施、社區服務中心……想必這會是一個很長的願望清單。

但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這些“願望清單”正在變成現實。

水城共融、藍綠交織、生態宜居的城市副中心,正在紮實踐行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城區範圍內努力打造15分鐘生活圈。市民出門15分鐘,便可就近享受品質生活,共享發展成果,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成績單

——共建共享打造民生“幸福圈”

圍繞城市副中心總體定位,通州區以服務百姓、便利生活爲核心,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成果斐然。

多年來,通州區不斷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掘社區地域優勢,打造民生服務圈,“圈”出居民的幸福半徑,爲居民打造宜居、宜學、宜遊的幸福家園。同時,結合建設需求,調度各鄉鎮、街道落實生活性服務業設施建設規劃,統籌做好生活必需品保障、疫情防控和生活性服務業網點建設。

市級網點建設——2020年,通州區承擔市級網點建設任務120個,截至目前已完成147個,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網點涵蓋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家政、洗染、美容美髮、末端配送、便民維修共八類。其中新建網點141個,規範6個。

網點功能覆蓋率——2020年,通州區城市社區生活性服務業網點功能覆蓋率由2018年底的69.2%提升至100%,全市排名由第14位提升至與東、西城等區並列第一。北京“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一刻鐘社區服務圈”1772個,覆蓋98%以上的城市社區,城市副中心已實現全覆蓋。

網點服務功能——建設提升的120個網點中,包括蔬菜零售點32個、便利店33個、早餐店22個、家政店3個、洗染店4個、美容美髮店10個、末端配送點14個、便民維修點2個。

扶持企業發展——去年3月,通州區商務局印發了關於申報2020年通州區生活性服務業品質提升專項資金項目的通知。第一批7個項目評審初步完成,其中5個項目已完成驗收,並撥付項目資金212.39萬元。目前,第二批項目徵集工作正在進行中。

下一步,在便民商業網點建設日漸規模化後,通州區商務局將結合商業網點大數據分析,準確掌握各鄉鎮、街道便民服務網點缺口情況,針對居民需求精準補位,有針對性查缺補漏。

貼心

——生活配套設施齊全

打造多樣化“服務圈”

“幾年前,這周邊配套設施還相當不完備。現在上班、送孩子上學、逛商場、健身、游泳、喫特色美食,基本15分鐘內全搞定。”在梨園地鐵站附近上班的郭雯說起城市便民生活圈給她生活上帶來的變化,幸福感溢於言表。

梨園地區是通州區發展夜經濟的示範點,八通線的梨園地鐵站也是五環外人流量排名靠前的地鐵站之一。去年,這裏建起了“社幫幫”便民商圈,將原本分散在各條街區的社區服務小店集中整合,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務。家政、理髮、修鞋、配鑰匙、按摩、倉儲、洗車、驗光配鏡、老年餐桌等20多種服務業態一應俱全,日常生活需求基本都能在此解決,價錢還比外面便宜不少。“我和老媽都習慣在這兒理髮、燙頭,比周邊的美髮店便宜好多。”家住附近的劉靜對這兒印象不錯。

午後的陽光灑在咖啡色的沙發上,在萬達寫字樓上班的趙悅最近發現一個好去處——A座31層的黨羣服務中心。在這兒看會兒書,遠眺運河商務區,視野開闊,舒緩壓力。這是通州區首個設立在商務樓宇內的黨羣服務中心。佔地1500平方米,集形象展示、教育培訓、黨羣活動、非公活動等多功能於一體,爲企業員工提供了一處清新雅緻的休閒場所,極大方便了企業和員工的需求。

兩站地外的帥府小區,高揚正和姐妹們在北苑街道文體活動中心免費排練廳備戰即將參加的合唱活動。2018年建成的文體活動中心,裝修風格時尚清新,融合了舞蹈室、訓練廳、圖書室等多個功能空間,且全部向居民免費開放。

如今,全區建成的一刻鐘便民服務圈達70餘個,主要集中在城區。圈內集合了果蔬店、快遞網點、醫療點、銀行、早餐店等衆多業態,極大方便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隨着居民需求的不斷增加,近兩年服務圈還引進養老驛站和老年餐桌,實現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心願。

自打樓下的社區養老服務驛站開張,玉帶路社區的尹桂芳和老伴兒就拿這兒當食堂了。“實惠、衛生,味道也不錯,葷素搭配,適合老年人。”讓尹桂芳驚喜的是,疫情期間,驛站並沒有“一關了之”,而是能讓老人訂餐打包。

除了喫飯,驛站的醫療服務也幫上了大忙。前段時間,尹桂芳腰椎的老毛病犯了,躺在牀上一個月。聽說驛站裏有康復理療業務,在家人的陪伴下,她每天來推拿按摩,現在又活動自如了。“養老驛站真是我們老年人的又一個家,有時候驛站的工作人員還陪我們聊天解悶,別提多暖心了。”

舒心

——騰退空間再利用

華麗變身“娛樂圈”

“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也爲便民服務網點的調整、佈設帶來了新機遇、引入了新力量。

去年,“京工1961”裁縫鋪在通州開了兩所社區店。北苑店就開在街邊,還緊鄰一家大超市,門前人來人往,不少老街坊路過時紛紛進店一看究竟。周邊社區多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樓,老年人較多,改衣需求也多。老字號裁縫鋪很符合這裏的需求。

另一處裁縫鋪開在朗清園,也是最大規模的社區“裁縫鋪”。不僅服務附近4個社區數十棟居民樓的羣衆,店內還設置“北京工會暖心驛站”,配備自助針線盒、體溫計、小藥箱等便民用品。

“疏整促”專項行動,也讓以前不少環境髒亂、人員混雜的空間被重新利用。

北苑街道的一處地下室曾經是非燃品庫房,空置多年未能利用,隨後社區牽頭對周邊居民進行入戶民意調查,結合居民需求反饋和普通地下室實際情況,改造此處普通地下室用於居民健身和社區活動。地下空間變身健身中心,補齊了社區裏的民生短板。

再過幾個月,臺湖鎮天兔文化生活廣場地下4700平方米的庫房,也將改造成大型連鎖商超,服務周邊逾十萬居民。

天兔文化生活廣場建成於2013年,目前地上部分有酒店、餐飲、洗車行等業態,地下空間卻一直處於閒置狀態。“當年的規劃是要用作庫房的,可這麼多年也沒找到合適的承租方,這說明我們需要轉變經營思路了。”相關負責人曹光旭說,隨着多年發展,周邊已經建成了不少社區,居民有十來萬人,市場調研顯示,大家普遍反映生活配套不足,尤其渴望大型連鎖商超能夠入駐。“地下室有4700平方米,目前已經完成所有前期手續,還和永輝超市談好了合作,正在進行內部設計,最快今年夏天開業。”曹光旭說。

放心

——服務零距離

營造便捷化“醫護圈”

在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便民服務圈的過程中,通州區的醫療衛生服務也面臨着新的挑戰。

“阿姨的血糖控制得不錯,叔叔的血壓也正常,放心吧。”一早,西集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張森和護士聞俊南如期上門隨訪,爲簽約對象張連順和老伴兒做常規檢查。“有個頭疼腦熱給醫生打電話就能問明白。平時還定期上門給我們檢查身體,太方便了。”老兩口兒對“家庭醫生”讚不絕口。以前得了小病就拖着,直到實在扛不住了纔去醫院。現在有了“家庭醫生”,小毛病都能及時治療。

在自家客廳裏就把病看了,這都得益於西集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行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家庭醫生主要由社區全科醫生、鄉村醫生、護士以及公共衛生人員組成,爲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主要依靠社區衛生服務團隊來開展,居民只需在居住地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自由選擇服務團隊,無需繳納任何費用,簽約後便可免費享受健康“點對點”服務。

近年來,北京家庭醫生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將健康知識和精細化健康管理服務送入千家萬戶,成爲百姓的“健康守門人”。其中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健康教育服務和老年人健康管理受益最廣。

目前,通州轄區內22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其下屬站都已推廣使用微信和手機客戶端服務信息系統。居民可通過微信關注相應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身邊醫生”公衆號,選擇自己滿意的醫生簽約。

通過信息化建設,通州區還實現了健康檔案信息向居民開放,讓居民主動參與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管理,使家庭醫生服務模式由被動變爲主動。

暖心

——多方廣參與

共建共享“溫暖圈”

“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這句話人們早已耳熟能詳。但這個“大家”到底指誰呢?

隨着社區治理新格局的構建,這樣的追問會得到日益豐富的回答——這個“大家”,不僅包含生活在社區裏的每一個小家,還有物業公司、屬地街道、資源共享的周邊單位、參與老舊小區更新的設計師、街巷長、小巷管家、社區服務商等等,名單還在不斷拉長。而且,參與社區建設的路徑同樣五花八門。

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正在首都基層治理中逐步深化,“建設依靠大家”“大家幫助大家”已經成爲打通社區治理堵點、增強社區治理綜合效能的重要途徑。好比一首悠揚動聽的協奏曲,社區中的每一分子各就其位、各盡所能、各美其美,在和諧交融中,共同奏響美好家園的生動樂章。

近日,通州區玉橋北里社區公共空間提升項目實施方案得到北京市發改委批覆。該項目預計今年3月開工,屆時將對社區公共設施及環境風貌進行改造,營造集生態建設、休閒運動、藝術體驗、現代科技爲一體的生態社區公共空間。

玉橋北里社區已建成20多年,佔地6.8萬平方米,現有52棟居民樓,居民2200多戶,目前部分公共設施已經老化,不少健身器材斑駁生鏽,小區遊園內廊架、道路破舊,植被荒蕪,無法滿足居民日常休閒和生活需要。

玉橋街道辦事處城市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社區改造,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所以我們鼓勵大家積極參與。在項目實施前,街道和項目組先與社區居民溝通。這樣改造起來可以更加有的放矢,也更符合居民需求。”

基於此,這次改造確定了“滿足居民需求、提升藝術表達、展現生態示範”的設計原則,明確3項改造要點。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新增座椅、垃圾箱、標識指示牌,增設景觀燈和草坪燈,完善照明體系;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方面,設立兒童遊樂區,在原有廣場的基礎上設立舞臺,加設LED顯示屏;在營造藝術、科技體驗方面,重塑廊架形態,使其既具有休憩功能,又具有豐富的藝術體驗;此外還將利用圖片、二維碼及VR等展示花園裏植物、昆蟲的信息,使場地兼具休閒娛樂和科普功能。

未來,還將對社區進口道路、小區遊園、老年服務站活動場地3個地塊實施各有側重的改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