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2月26日電(錢晨菲 李林峯 陳張燕)近日,一場樸素而莊重的遺體捐獻儀式在劉信家中舉行。杭州市西湖區參與捐贈的工作人員向遺體默哀、鞠躬,向捐獻者致以崇高的敬意。83歲的孫菊玲含淚簽字交接,了卻了老伴生前的夙願。

91歲高齡的老黨員劉信家住杭州市西湖區,22日6時許,其在妻子和子女們的陪伴中安詳離世。

劉信與孫菊玲結婚62年,一直恩愛如初。“我丈夫從軍後在大西北待了40多年,我作爲隨軍家屬,一直一心一意支持着他的事業。”孫菊玲說,這一次她決定再次跟隨——日前,她來到西湖區轉塘街道,簽下了遺體捐贈的申請登記表。

遺體捐贈是臨終夙願

在孫菊玲眼裏,劉信是軍人,更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夫妻倆老家在浙江東陽。1949年,南下部隊駐紮在劉信所在的金華師範學院,19歲的劉信萌生了從軍報國的想法。隨後,他便報名參軍,參加過雲南、貴州解放戰爭,後又跟着部隊北上去了新疆,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基地——馬蘭基地一直幹到退休。自1956年入黨至今,劉信已經有65年的黨齡。

“我的丈夫說,‘我是老黨員,捐贈遺體是我能爲國家、爲人民做的最後一點貢獻’。”孫玲菊回憶,2016年,她在聽到丈夫關於捐贈遺體的想法後,立馬錶示支持,並且當即表態要和劉信一起捐贈。

“胸有大義。”孫玲菊提到丈夫時滿是欽佩和崇拜。1959年,倆人婚後不久,鄰居家着火,劉信第一個衝進火海去滅火,這讓孫玲菊真正見識到了軍人風骨,也更堅定自己找對了人。

“他做的餃子味道最好”

從2月5日,劉信突感身體不適被送醫院,到2月22日離世,孫玲菊從未覺得日子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

在劉信最後的日子裏,家人陪伴在身邊。“白天我跟我哥哥、姐姐陪,晚上我媽媽一定要自己陪着。怕我們打盹照顧不到父親的需求。”女兒劉惠蘭說。

或許只有在夜深人靜時刻的陪伴和守護,才能讓兩顆相知相惜的心得到慰藉。

“我老伴做的餃子、餛飩,還有他做自己釣上來的魚,味道最好了。”孫玲菊回憶,“我有一次腿受傷了,他挑水做飯照顧我。以前農村人很大男子主義,大家都笑話他,他笑笑不介意,還是接着伺候我。”

在劉惠蘭眼裏,父母一直是相敬如賓,“雖然我父親是個幹部,但他一直都非常尊重我母親,甚至可以說寵我母親。”

2016年,夫妻倆來杭州旅遊,孫玲菊見到西湖風光,就和丈夫商量要到杭州居住,就這樣夫妻倆從寧波遷居到了杭州。

“杭州是個文明的城市。”孫玲菊說,“我和老伴在這裏度過了愉快的時光。”

“劉信和孫玲菊二老早在2020年初就向我們表達了捐贈意向,因爲疫情原因擱置了。對劉信老人的去世我們深感痛心,同時也向捐獻者高尚的行爲致以崇高的敬意。”轉塘街道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完)

【編輯:田博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