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洱市人民醫院肝膽胰外科,在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普外一科、血管外科疾病臨牀研究中心主任龔昆梅指導下,由楊文雄主任醫師成功爲一名頸動脈體瘤患者開展普洱市首例“頸動脈體瘤切除術”,術後病人恢復順利,現已康復出院。該技術擴展了我市血管外科診治的範圍,避免了大批血管疾病患者“多跑路”輾轉上級醫院的情況,讓患者們在家門口就可以解除病痛,爲廣大人民羣衆的健康保駕護航。

患者,男44歲,因體檢發現右側頸動脈瘤20餘年,期間無頭痛、頭暈等症狀,未予重視,2年來自覺右側頸部包塊逐漸增大,無伴隨症狀,隨後至普洱市人民醫院就診,考慮頸動脈體瘤收住肝膽胰外科。楊文雄主任醫師查看病人後考慮爲右側頸動脈體瘤,患者病情危重,隨時有動脈瘤破裂出血可能,危及生命,後果嚴重。在超聲醫學科及醫學影像科等相關科室的大力配合下,該患者迅速完善相關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做好充分術前準備。

查看相關檢查結果後,肝膽胰外科彙報醫務部,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科主任鄭永組織相關人員進行術前討論。因本例頸動脈體瘤切除術爲醫院第一例,經患方同意下決定邀請專家工作站龔昆梅教授指導開展施行“頸動脈體瘤切除術”。術中,龔昆梅教授、楊文雄主任醫師、施紅寧副主任醫師協同合作,在麻醉科同仁保駕護航下快速、安全的爲患者切除頸動脈體瘤,術中出血10毫升,手術時長2小時。術後嚴密觀察病情,使用消炎、活血、抗凝、祛聚、降低顱內壓等藥物,未發生出血、缺血性腦卒中等併發症,術後8小時患者進冷流質飲食。

在接診患者後,護士長王月秋及時組織業務學習,制訂護理常規。總結頸動脈體瘤切除術術後觀察要點。

在肝膽胰外科全體醫護人員精心治療及護理下,患者術後恢復良好,於術後3天康復出院。

溫馨提示

爲了讓血管疾病患者在家門口就可以解除病痛,爲廣大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普洱市人民醫院現已開通楊文雄主任醫師“血管外科”專科門診(就診時間:星期一上午08:00-12:00、星期四下午14:30-18:00及特需門診);2021年1月22日,“龔昆梅專家工作站”落戶普洱市人民醫院;普洱市人民醫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建立血管外科聯盟,對治療血管疾病開展多項新技術,擴展了普洱及滇西南地區在血管外科領域的診治範圍。醫院將充分利用專家工作站技術、人才優勢,通過資源共享,增強專業技術水平,推動業務能力的發展,讓患者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相關鏈接

“頸動脈體瘤”是一種較爲少見的化學感受器腫瘤,爲副神經節瘤的一種,發生於頸總動脈分叉部位的頸動脈體。任何年齡均可發病,多數生長緩慢,表現出良性腫瘤的特徵,5%~10%屬於惡性。頸動脈體瘤有時也有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部分表現,可合併腎上腺腫瘤等其他腫瘤。

常見症狀:

頸部下頜角下方無痛性腫塊、頭暈、耳鳴、視力模糊、暈厥、聲音嘶啞、嗆咳、呼吸困難等。

病因:

病因不明,一般認爲與慢性缺氧有關,在高原地區人羣發病率較高。長期慢性低氧刺激,使頸動脈體代償性增生,最終形成頸動脈體瘤。有家族史者多爲雙側發病。

臨牀表現:

本病主要表現爲:頸部下頜角下方無痛性腫塊,多數生長緩慢,發生惡變或瘤體內變性者,短期可迅速增大。可出現局部壓迫症狀,如壓迫頸總動脈或頸內動脈出現頭暈、耳鳴、視力模糊甚至暈厥等腦缺血癥狀,壓迫喉返神經出現聲音嘶啞、嗆咳,壓迫舌下神經出現伸舌偏斜,壓迫交感神經出現Horner綜合徵,壓迫氣管出現呼吸困難等。少數患者合併頸動20脈竇綜合徵,因體位改變,腫瘤壓迫頸動脈竇引起心跳減慢、血壓下降、暈厥等症狀。有的腫瘤可向咽部生長,檢查時咽側壁飽滿、膨隆。因頸動脈體瘤附着於動脈鞘,故可向側方移動,但垂直方向活動受限。部分腫塊可捫及搏動和聞及血管雜音。頸動脈體瘤的最典型體徵是Fontaine徵:下頜角下的頸部腫塊附着於頸總動脈分叉部位,腫塊可水平方向移動少許,但不沿頸動脈方向移動。(普洱市人民醫院供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