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包湯圓是何新娟家多年的傳統。今年一如往常,何新娟又忙前忙後張羅起來。湯圓餡料是88歲的婆婆最愛喫的棗泥餡兒。雖然老人年事已高,但是手腳麻利,不輸身邊的兩個孫輩,全家其樂融融。

其實,在這樣和美溫馨的畫面背後是何新娟超於常人的付出。上世紀90年代初,20出頭的何新娟從江蘇遠嫁上海羅店。她對婆婆的第一印象就是慈祥,老人帶她也親如家人。何新娟慶幸自己遇到了好人家。婚後不久何新娟生了兒子,一家五口生活得安安穩穩。但好景不長,兒子五歲那年,丈夫意外去世。年紀輕輕的何新娟經歷了喪偶之痛。母親讓她回老家跟親人在一起,好有個照應。但是看着已經60多歲的婆婆和公公,何新娟於心不忍,便婉拒了母親。

何新娟說:“當時我在想我也是女人,我婆婆也是女人,她失去了兒子,我失去了老公,當時兒子還小,我回去的話,這邊的婆婆我放心不下,將心比心地想,確實我應該留下來照顧她。”

雖然沒有血緣關係,但何新娟覺得公婆也是自己的親人,照顧他們理所應當。於是,何新娟獨自撐起了這個家,到附近的工廠打工,負責貨物清點。爲了多賺點錢貼補家用,何新娟上早晚班,有時一大清早出門,有時晚上11點才能到家。日子雖然過得辛苦,但是有公公婆婆在家疼着孩子,這讓何新娟很放心。

由於和順寬厚、不計較,何新娟在家裏、在單位都是能多做就多做一點。這樣的性格也讓她在單位遇到了老實本分的馬傳北。婆婆一直主張何新娟再婚,得知了這個消息,便熱心地給她先張羅了起來,最終撮合兩人組建了家庭。

何新娟稱:“記得那一年我還沒有這種想法,她(婆婆)就把這邊的親戚都找來辦了兩桌宴,就是宣佈我們兩個在一起了。第一次我出嫁是我父母把我出嫁了,但是第二次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婆婆公公把我出嫁出去了,真心的知道他們把我當成女兒來看待了。”

婚後何新娟和愛人又生育了一個兒子,兩人共同擔負起照顧老人和兩個孩子的責任。三年後公公過世,只剩下了婆婆孤獨一人。這時爲了大兒子上初中,何新娟和愛人準備借錢在鎮上買房。擔心婆婆一個人留在農村的老屋孤單,何新娟和愛人商量着又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

何新娟愛人 馬傳北說:“原來可以買小一點的(房子),心想媽媽一個人在鄉下也很孤獨,自己又狠心多借一點錢買一個大一點的房子,把媽媽也接過來一起住。”

再婚後二十年來,婆婆、何新娟、馬傳北把小家的日子過的其樂融融。兩個兒子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孝敬奶奶,有好喫的、好玩的,拿回家後也是先去給奶奶。如今,大兒子已經結婚有了自己的女兒。在良好家風的滋潤下,兒子、兒媳也都非常孝順。

婆婆張寶蘭說:“我媳婦一直是待在我身邊的。我想喫什麼,她就買回來做給我喫,一家人待在一起蠻開心的。”

風風雨雨三十載,老人在何新娟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身體硬朗。一有空,何新娟就會陪着老人看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媽媽咪呀”,和老人聊聊天。

鄰居 張敏說:“有時候(他們)喫飯的時候不關門,(我們)就看到給她(老人)夾菜,有時候(老人)坐在外面(曬太陽),(會問)冷不冷啊老媽,摸摸腿,摸摸手,(看看)冷不冷。”

同事張三保稱:“我覺得她是一個非常不容易的女人,能一如既往的照顧着她的前婆婆,像親媽媽一樣,真的是很難得。”

雖然一家人有四個姓氏,但是無論有沒有血緣關係,因爲善良和真誠,他們都把彼此視作最重要的親人。

大兒子 蔣偉偉表示:“雖然我們一家是不同的姓,我奶奶姓張,我媽媽姓何,我姓蔣,但是我們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可以完全超越姓氏的親情關心,這是奶奶的善良和媽媽的善良相互發生了作用。未來我會把這種善良傳遞給我女兒,把我媽媽和我奶奶之間的小故事我會講給她聽。”

何新娟說,她希望她們家一家人在一起,樂樂呵呵的,一家人和睦地團結在一起。

(素材來源:寶山臺 編輯:殷滋)

版權聲明:本文系看看新聞Knews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