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程琦3月3日報道:落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上海各區、各企業在行動。

在今天的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王華傑介紹說,上海落實《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可歸納爲“三個一批”,初步梳理共102項。包括一批29項高含金量政策措施,作爲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突破口。一批47項高水平的功能平臺,作爲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載體。一批26項高能級的重大項目,作爲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抓手。

其中16項政策在作爲核心區的虹橋商務區中先行實施,主要涉及固化進博會支持政策放大進博會溢出效應、推動服務業高水平開放、促進貿易高質量發展、加快總部經濟集聚升級、強化交通樞紐服務功能等方面。

而作爲位於虹橋商務區青浦片區、與進博會主會場僅“一路之隔”的進博會商品常年交易服務平臺—“綠地商品貿易港”項目管理中心副總經理林穎在會後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將牢牢把握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的重大機遇,以服務對接進博會、助力構建高端資源配置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爲出發點和落腳點,發揮自身商貿全產業鏈優勢。

林穎說,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政策的出臺,將大大促進區域國際貿易及相關配套產業升級,加速海外優勢資源以產業鏈、供應鏈方式形成集聚,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挖掘、引進和集聚海外名優新品,促進包括進博會展商在內的海外企業落戶虹橋,並以進博會爲主陣地,通過各類商貿對接會、新品發佈會等,進一步放大國際貿易規模,實現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全國輻射。

具體而言,將從三方面出發助力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一是打造具備商貿全產業鏈功能的國際貿易公共服務平臺,全力服務好進博會,努力成爲“商貿國家隊”。將以綠地貿易港爲核心載體,打造具備商貿全產業鏈功能的國際貿易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集聚海外資源、打通進口鏈路、加速品牌孵化、拓寬市場渠道、擴大貿易規模,成爲海外優質資源的“收集器”、海外優質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中轉站”、海外優質商品走向全國的“發射器”,爲海外品牌、特別是海外中小企業解決“貿易端的最後1公里”難題,爲進博會提供資源支持,全力成爲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乃至長三角區域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國際貿易促進平臺。

在上游端,將發揮全球資源配置優勢,加快優勢資源挖掘,通過合資、入股等方式大力引進優質海外品牌及名優新品。在平臺端,將着力提升貿易港功能服務,爲入駐客商提供從企業註冊到商品上架的全流程服務,強化品牌孵化體系,打造以進博商品爲核心的品牌矩陣。在下游端,將發揮涵蓋全國超過30個省市的分銷及零售渠道佈局優勢,助力海外品牌“一進中國,便進全國”。

其次,提升數字化貿易綜合產業鏈服務水平,積極打造商貿新業態、新模式。林穎透露,將依託數字化技術,加快商貿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從商品供給到商品消費全鏈路實現全程可視化、智能預測、智能預警、智能鋪貨、智能補貨、智能翻單、智能定價、智能促銷、高效協同、快速柔性供應鏈;通過AI、IoT、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使整個供應鏈端到端可視化、可感知,加強供給與消費者的連接與互動,提升消費者體驗,助力供應鏈縮短,加快物流運轉速度與服務效率。

三是打造聯通內外的開放型平臺,加快優勢產業鏈、供應鏈導入及整合,爲上海發展“五型經濟”提供新動能。林穎透露,將把握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的重要機遇,不斷提高貿易港平臺能級,通過與駐華使領館、海外商協會合作,加大高能級客商引進,進一步擴充國家館數量、注重功能性提升,成爲各國商貿及文化活動承載地;近期將簽約愛爾蘭、希臘、庫克羣島、亞美尼亞等國家館,力爭到第四屆進博會開幕前國家館開業數量達到70個。

“未來,綠地全球商品貿易港將發揮商貿全產業鏈優勢,創新合作模式,加快海外優勢產業鏈、供應鏈落地。用好政策先發優勢,加快海外首發新品引進,全力打造上海進口消費主會場。加快貿易港零售化發展,以進博同款及國別特色商品銷售爲主營的G-Hub城市體驗中心加快實現多點佈局。”林穎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