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了50分鐘,腿都麻了,還是感覺沒拉乾淨,已經持續兩個月了,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我有時也會這樣,特別是痔瘡嚴重的時候,也不知道和痔瘡有沒有關係。”

在羣裏吹水聊天時,同事小周提到了他最近的煩惱,上大號時總覺得沒拉乾淨,拉了還想拉,有同事也表示自己遭遇過。

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大便排出是一種反射性動作,是在神經的支配下多器官協調進行的,排便不淨則是排便時一種異常症狀反應。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長期飲食不規律,好嗜辛辣,對腸胃造成刺激,打破大便規律;排便時蹲太久,引起直腸粘膜鬆弛或脫垂;本身長有痤瘡,磨蹭到直腸內壁;結腸有炎症,直腸上的神經細胞給大腦傳遞錯誤信息,產生排便不盡的錯覺。

此外,像直腸潰瘍、直腸息肉、克羅恩病甚至是盆腔炎、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也都會讓直腸做出錯誤判斷。

爲便便煩惱的人,可不止“排便不盡”這一困擾,有的人還會爲排便次數糾結,比如有的人一天排3次便,但有的人卻是3天才排一次。

而基於排便是人體清除代謝廢物的重要新陳代謝環節,如果沒有及時排出,毒素不斷累積,久而久之就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哪種排便次數更健康,便成爲了爭議話題。

其實,每個人排便的習慣有所差異是正常的,現有公認的標準是每週排便3次到每日3次均屬正常,但這個標準也不是固定不變,具體還需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就算有人每天大便4次或者4天才排一次,但身體沒有不適反應,那也屬於正常情況。

不過如果大便性狀改變,如從成形變成不成形,出現稀水便、水便或者是膿便、血便,有腹瀉、腹痛等症狀,並且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好去醫院進行腸鏡檢查,不排除是腸癌的症狀。

改善大便異常症狀,在排除疾病原因後,可以先從縮短蹲廁時間和改變不良飲食習慣做起,同時也要對辛勤勞作的腸胃進行細心呵護,注重調養腸胃。

可在中醫指導下服用中藥調理,常用中藥有如下幾種:檳榔

檳榔味苦、性辛、溫,歸胃、大腸經,居四大南藥之首。

檳榔藥用已有1800年的歷史,最早記載於三國時期李當所著的《藥錄》,各大名著對檳榔的功效記載如下:

《本草綱目》:“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祕,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

《用藥心法》:“苦以破滯,辛以散邪,專破滯氣下行。”

《玉楸藥解》:“檳榔辛溫,下氣破滯,磨堅行瘀,敗陳宿之氣,亦有用之良材。”

《藥性論》:“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如今檳榔被《中國常用中藥材》列爲138種常用藥材之一,《中國藥典》2015年第一部中還收載了60種含有檳榔藥材或飲片的成方製劑。

藥用檳榔是用生檳榔加工而成,比如炒檳榔是通過清炒法炒制微黃色製成;焦檳榔則是清炒至焦黃色的炮製品,具有消食導滯的功效;大腹皮則是檳榔的果皮通過乾燥而成,具有行水消腫的功效,適用於溼阻氣滯、腹脘漲悶、大便不爽等症。

在腸胃調理方面,治療食積氣滯、腹脹便祕、瀉痢後重等證時,可用檳榔配伍大黃、青皮、木香等;治飲食停滯、消化不良時,則常用檳榔配伍山楂、神曲、麥芽等。若腸胃有溼,大便祕澀,則可用檳榔與麥門冬煎水服用。

值得注意的是,檳榔辛散耗氣,乃消導之藥,因此脾虛、便溏、氣虛下陷者、孕婦等忌用。

白朮

白朮味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補脾、益胃、燥溼、和中的功效,用於治療脾胃氣弱、腹脹泄瀉、不思飲食等。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可鬆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改善嘔逆、惡阻、泄瀉等症狀,具有健脾和胃、除溼利水的功效。芡實

芡實味甘、澀、性平,具有補中益氣、養胃健脾的功效,可以直接加入到湯裏熬煮食用。

此外,常見的養胃中藥還有黃芪、沙蔘、大棗、甘草、淮山、薏米、靈芝等。

藥物內調之餘,在日常生活中還需要堅持適當運動和健康飲食,有時間可以進行快步走、仰臥起坐、高抬雙腳等鍛鍊,多喫新鮮的綠色蔬菜和一些養胃食物,如黑木耳、南瓜、紅棗、核桃等。

排便雖然是很常見的行爲,但它卻隱藏着很多健康信息,當發現排便異常時,要善於尋找原因,或者求助醫生。同時也要注意糾正不良習慣,用適當運動、健康飲食、中藥調理呵護腸胃,促進身體健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