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是70后,刚刚破蒙读书那会儿,教科书的内容更换得比较快。

那时候,农村的学前孩子会集中在生产队开设的“耕小班”先读一年,再正式读小学。

这“耕小班”只开两门课:语文、数学。

这两门课的课本,其实也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本。

也就是说,这两本教科书,我们是要准备用两年的。

但是,读完了“耕小班”,正式上小学一年级了,我们的课本却换了。

课本的内容换了很多,很多字不一样了。

老覃当时也搞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后来才知道,自从1956年推出了《汉字简化方案》后,全国的扫盲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到了1973年,周总理提出汉字还需要进一步的简化。于是,经过文字工作者的日夜攻关,“二简字”迅速登台亮相,《人民日报》在1975年底首次试用;教育部则在1978年春宣布开始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但胡愈之、王芸生、周有光等专家发现了二简字的许多弊端,在该年4月建议撤回。即教育部就很快撤回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的决定。

也就是说,老覃在读“耕小班”时用的是试用教材,里面印刷的是二简字;到了小学,用的是一简字,当然,上面说了,课本的内容也换了很多。

老覃清楚地记得,二简字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在一简字课文里就没有出现。

那篇课文叫《挑担茶叶上北京》,开首第一句相当轻快,是:“桑木扁担轻又轻,我挑担茶叶出山村……”

生产队的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说:这是一首歌来的,但我不会唱。

1991年春晚,歌唱家吴琼在舞台上深情演绎了这首《挑担茶叶上北京》,老覃对幼时求学时光的回忆瞬间被勾起。

老覃在幼时听老师讲解《挑担茶叶上北京》这篇课文时,心里直犯嘀咕:北京,那是多么神圣、多么遥远的地方,挑着一担茶叶去,能去得了吗?有这种想法的人,傻不傻啊?

可是,长大后读毛主席的《书信选集》,读到了里面一封他亲自写给农民彭友胜的信,并通过了解信背后的故事,才知道当年是真的有人想挑着一担茶叶去北京的,这个人,就是彭友胜。

彭友胜并不傻,他之所有这样的想法,是从内心里由衷散发出来的对毛主席的一腔爱戴之情所致。

下面,老覃就讲讲彭友胜和毛主席的故事。

彭友胜是湖南衡东三樟乡栗子巷的一个农民,出生于1884年,因为家贫,为求得每日有三餐、夜间有一宿,15岁外出闯荡江湖,四处漂泊。

1907年,清政府改革军队,招募新军。

彭友胜该年23岁,身强力壮,没有多想,参军了。他被编在湖南新军第49标第2营后队。

因为办事踏实,待人忠厚,他很快就被提拔为副目,也就是副班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湖北革命军遭到了清军的疯狂反扑,眼看难以支撑,赶紧派人到长沙请求湖南新军尽快起义声援。

彭友胜所在的部队作为增援部队,到了武汉后,有一个自称“毛润芝”的年轻人前来投军。

因为找不到担保人,和负责招兵的人发生了争辩。

身为副目的彭友胜觉得这个年轻人器宇不凡,主动做了他的担保人。

毛润芝随后就被编到了彭友胜的班里,并且睡在彭友胜的上铺。

一开始,彭友胜以为毛润芝是跟自己一样,来当兵的目的就是图三餐一宿。

但他很快就发现了毛润芝的不同常人之处:每个士兵每个月能领7块大洋的军饷,毛润芝除了拿出2块大洋来当伙食,其他的钱都用来买了报刊了。

毛润芝读了报刊,就给大家讲革命的大道理。

大家听后,都心悦诚服。

彭友胜因此认定毛润芝绝非等闲之辈。

1912年3月,毛润芝向彭友胜辞行,说:清帝已经退位,革命已经过去了,我要回学校继续读书。

彭友胜也觉得他读书是正道,牵头率领全班战士凑钱办了简单的酒菜为他饯行。

末了,又把自己平时不舍得花的两块银元硬塞给了他作盘缠。

毛润芝感动不已,紧紧地握着彭友胜的双手说:“谢谢彭副目这半年来对我的照顾,咱们后会有期。”

彭友胜的部队后来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转到了广州。

1926年5月,彭友胜在报纸上看到了“毛君润芝来穗讲学”的消息,不由大为高兴,特地穿了一身新军装到毛润芝讲学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叙旧。

久别重逢,两人有说不完的话。

毛润芝热情地邀请彭友胜留下来跟自己一块干。

彭友胜不知革命为何物,认为那是有文化的人谋划治国安邦的大事,自己根本弄不来,宛然拒绝。

北伐成功后,蒋介石叛变了革命,中国陷入了新的军阀混战之中。

彭友胜厌倦了这种看不到前景的打打杀杀,偷偷离开了军营,辗转回到老家务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彭友胜这才知道,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就是当年的毛润芝。

他乐疯了,逢人就说:“我和毛主席共过事,他曾是我手下的兵。”

大家当然不信,认为他是得了妄想症。

别人越不信,彭友胜越要说。

他说得越多,别人越加不信。

为证明自己不是吹牛,彭友胜决定写封信给毛主席,让毛主席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

1951年,家乡完成了土改后,彭友胜被划为了贫农,分了田地,他请了村里的教书先生,让他帮自己写了一封信。

信寄出后,他冷静下来了:虽说自己的的确确和毛主席有过半年的相处时光,但几十年过去了,毛主席还记不记得自己,那可真是一个问题。

看着他每天魂不守舍、蔫巴拉叽的模样,他的老伴也忍不住奚落他,说:毛主席要管全国那么多的大事,记不起你,那也正常。就算记得起你,也没空闲搭理你呀。死了那条心吧。你瞧你,还妄想让毛主席给你安排工作。要我说,就算毛主席想搭理你,你这样为难毛主席,毛主席也没法搭理你。

彭友胜觉得老伴说得挺有理的,对自己冒冒失失地写那样一封信懊恼不已。

他认为,毛主席是不会给自己回信的了。

因此,他也再也不在别人面前提“毛主席曾是我手下的兵”这样的话了。

村里人并没有笑话他,都认为他之前说的是“疯言疯语”,现在恢复正常了。

大家都没有想到:那一年清明节后第三天,毛主席的信来了!

当年,毛主席在彭友胜部队时,就经常帮彭友胜以及其他战友们写家书,彭友胜一看到信封上的字,就知道这是毛主席的亲笔字。他的热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内心在呐喊:毛主席没有忘记我彭友胜!

毛主席的信浸满了人情味,诚意拳拳,暖透人心。

信的开头,除了提到收到了彭友胜的来信“甚为高兴”,还反复要求彭友胜“不要客气”。

对于彭友胜的老伴说的彭友胜提出的那个“为难的问题”,毛主席的确是很为难。

这个让毛主席“为难的问题”,毛主席的表兄文运昌、内弟杨开智等人曾向毛主席提出过。但毛主席明确表示,他帮不了。他说,这是原则性问题,他不能随便徇私。

在给彭友胜的信中,毛主席希望彭友胜能“待在乡下为好”,并表明自己不便向湖南方面直接推荐。

不过,彭友胜是辛亥革命义士属于事实。

关于这一点,毛主席非常贴心地替彭友胜谋划、出主意。

他在信中说:如果生活确实困难,可以“可持此信到长沙找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先生”争取。

当然,毛主席也打了预防针,说:这么做“不一定能有结果”。

毛主席表示:自己能做的,就是证明“你在辛亥革命时在湖南军队中工作过”。

写到这里,毛主席不忘用括号标识出八个字:“你当副目,我当列兵”。

够了,光这八个字,就让彭友胜无比满足了!

彭友胜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擦干了眼泪,他拿着信,在村里奔走,给那些质疑过他的人看信。

那天,是他人生67年以来最快乐的一天。

后来,湖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程星龄了解到了彭友胜是辛亥革命义士,家庭生活困难,就特别拨发了每月30元的生活补贴给他。

彭友胜很珍惜自己和毛主席这份友情,想把自己家茶山采摘到的雨前茶挑到北京,亲手送给毛主席。

老伴提醒他:毛主席每天要做的大事太多了,你就别去给他添乱了。茶叶可以送,邮寄不就行了吗?

彭友胜想起了之前写信的冒失,听从了老伴的话,就把茶叶用新白竹布包好,邮寄到北京。

这一寄,就寄了十八年,从不间断。

毛主席是从来都不轻易收受礼物的,但对彭友胜寄来的茶叶,他接受了,因为,他认为彭友胜是自己的至交好友。

1960年,湖南作家叶蔚林听说了彭友胜送茶叶给毛主席的故事,深为感动,就和作曲家白诚仁一起创作了《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

1960年年底,总政歌舞团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首长演出时,歌唱家方应暄演唱了这首歌。

毛主席听了,非常开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