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上海中考改革背後:特大城市纔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原標題:上海中考改革背後:特大城市纔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上海中考改革釋放的信號,連日來持續引發社會大討論。

日前,上海市教委發佈重磅文件,改革的最大亮點在於“名額分配”,加大了各類初中學校畢業生升學優質高中的機會。

名額分配招生,有利於緩解升學的擇校焦慮。外界關注,如何保證綜合素質評分中的科學、客觀和公平公正性?以及,如何防止名額分配中的“走後門”現象?

改革

3月16日,上海市教委發佈《上海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改革實施辦法》,適用於2022年起參加本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考生。

錄取方式仍是自主招生、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三種,不過比例有調整:自主招生比例由40%降至15%,名額分配則從15%提高至42%

毋庸置疑,名額分配招生比例的大調整,一時間成爲公衆關注的焦點。

名額分配錄取,具體包括名額分配到區招生錄取、名額分配到校招生錄取兩類,合計佔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招生總計劃的50%-65%

簡而言之,名額分配到區是爲了促進均衡,名額分配到校是爲了避免扎堆擇校。優質高中的大部分招生名額,將直接分配到初中學校。

分配生比例的提高,結合公民同招、全民搖號等政策,將更加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也是在去年3月,江浙滬三地同時發佈2020年義務教育階段招生入學新政,在幼升小、小升初階段全面落地公民同招、民辦超額搖號。

中小學辦學成功的祕訣,更多在於掐尖,對此人們心知肚明。所謂好學校、好老師,都不如好學生。學校有好生源,就出好成績;出好成績,學校就有更多好生源。

然而靠集聚生源取得學校的發展,並不利於學校之間良性的競爭。在馬太效應下,越來越突出的重點中學們,中國家長趨之若鶩。

推廣

在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大趨勢下,上海被視爲改革的先鋒陣地。

不過,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指出,上海市教委擴大指標下放的舉措,是在正確的方向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現在上海實行的下放比例還是偏少

另一特大城市北京,這一比例也在50%以上。2016年北京市中考招生新增校額到校招生方式,之後幾年校額到校比例穩步上升,2019年達到50%以上。2022年,全市優質高中仍將50%以上的招生名額分配到一般初中校。

相比之下,上海的名額分配比例更高;在名額分配上,上海沒有限區,而北京不跨區。海淀、西城、東城,是北京衆所周知的三個教育強區。

事實上,一些國內其他省市這一比例已經達到70%以上。3月2日,《浙江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徵求意見稿)》發佈,提到優質高中70%以上的招生名額要按學生比例分配到初中。

山西晉中這一改革更加靠前,比例甚至達到100%。晉中市從2001年起開始探索實行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政策,比例從最初的5%逐步提高,2010年提高到60%,2011年和2012年分別爲80%,2013年達到100%。

在優質高中名額分配改革的推廣中,特大城市應引領全國風氣之先。但似乎越是教育資源豐富的特大城市,越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升學規劃專家梁挺福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從一般縣市來看,優質中學也就集中在一兩所示範性中學,名額分配方式就比較簡單明瞭。而名額接收方的初中學校,整體上實力相當,學生能力一致,生源來源方式也相對單純,所以名額分配方式公衆也願意接受和認可。

然而,越是教育資源豐富的大城市,情況愈加複雜,好的示範性中學數量多,城鄉中學辦學實力相差懸殊,生源來源方式複雜,招生錄取方式多元化,涉及學區房、共建校、子弟學校、附屬中學、政保生、關係戶等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和既得利益,牽一髮而動全身。

同濟大學教育評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在優質高中名額分配改革的推廣中,越是教育資源豐富的大城市,其實越強調學生能力、水平的公平競爭。

客觀上,憑中考成績決定進入相應高中的招生錄取制度,是教育市場各方長期磨合的結果,有其積極意義和相當的羣衆基礎,所以上海這方面改革的力度反而不如其他省市。

樊秀娣在調研中發現,不少學生和家長對名額分配政策心有顧慮,擔心沒有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客觀標準,可能出現的招生貓膩,會讓孩子得不到公平公正競爭的機會。學生和家長認爲中高考和人生都要靠奮鬥而不能靠分配得來,雖然想法可能有些絕對,但有一定的代表性。

落地

上海發佈的這項實施辦法,其實是對2018年文件的細化,卻被不少人理解爲“新政”。

2018年《上海市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出臺,就已明確提出完善高中階段學校自主招生、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統一招生錄取的改革任務和基本框架。

不過,楊東平指出,上海的動作太遲、太晚。這一政策要求是國務院在2010年文件中就提出的,2016年教育部又專門發文部署。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發佈,提出實行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辦法。2016年《教育部關於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發佈,再次提及。

由此可見,落地一項改革會有多大阻力。梁挺福指出,改革的主要阻力,在於改革需要打破學位名額分配背後錯綜複雜的既得利益。比如就近直升重點中學的學區房,表面上看是教育問題,其實早就發展演變升級爲社會問題、民生問題,已經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

示範性高中招生名額分配,是衝着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和提高教育公平目標而去的,這在理論上沒有問題,但在實踐中如何把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落到實處,還是有許多現實問題需要解決。

樊秀娣認爲,把示範性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各區各校,也會存在一系列問題。哪些學生能獲得這樣的機會?各公辦初中會不會生出衝着名額分配而來的“精英班”?如何保證綜合素質評分中的科學、客觀和公平公正性?以及,如何防止名額分配中的“走後門”現象?

毋庸置疑,要讓改革方案落地,勢必要保證分配過程的公平、合理、透明。這需要管理部門對名額分配的意義加大宣傳,同時在政策落實上把標準、程序和規則等要素充分考慮周全。

樊秀娣指出,示範高中名額分配到區到校,按照成績+綜合素質評定排序錄取,只要保證綜合素質評定的公平性,就能保證分配方案的公平。綜合素質評定細則等待發布,但希望是“錄像、雙盲、全程監督”,由初中做還是高中做需要探討。

基礎教育主要承擔兩個任務,一是努力確保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化,二是爲國家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前做儲備。因此,梁挺福認爲,學校不能光走切蛋糕的思路,而要走做大蛋糕的思路

對下,一同與對口初中提高教學質量;對上,與大學合作,在基礎教育階段通過課程與教學改革,探索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新模式,這更是未來改革發展的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