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找中歐班列大都市:西安開行量高居榜首,義烏成黑馬

2020年成爲中歐班列的爆發之年。

雖然受疫情影響,但中歐班列卻逆勢增長。國鐵集團數據顯示,2020年中歐班列開行量同比增長50%,達到12400列。

中歐班列在外貿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逐漸成爲衡量一座城市對外開放程度的新標誌。未來,班列能否像航空大都市概念之下的航空那樣,影響一座城市的發展道路,值得期待。我們希望,未來能崛起一批中歐班列大都市,成爲新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21世紀經濟研究院統計了2020年重點城市的中歐班列開行情況。在年開行量超100列的城市中,不僅西部內陸城市表現搶眼,東部沿海城市也開始湧現。

這表明,中歐之間的陸路運輸方式,獲得了更多城市的認可。中歐班列開行10年來不斷發展,而且在疫情的背景下,中歐班列較之空運、海運展現出更強的穩定性。

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的統計,2020年5箇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西安、重慶、成都、鄭州和烏魯木齊,在班列開行數量上排名前5位,均超過上千列。小商品聚集的義烏市緊隨其後,接近千列大關。而沿海城市蘇州、廣州等,也在積極開拓中歐班列,成爲城市外貿新的運輸方式。

就總體數據而言,截至2020年年底,國內累計開行中歐班列超過100列的城市增長至29個,專業運行線路達73條,通達歐洲21個國家和地區、92個城市。

從城市維度看,中歐班列的開行不僅帶來產業結構的變化,也增強了城市的綜合競爭力,部分城市也有望藉此機遇向全球化城市的方向邁進。

在本報告中,21世紀經濟研究院以13座城市爲樣本觀察,研究在“雙循環”背景下,中歐班列對城市發展的推動作用。

西部城市仍是主力

2020年,西安、重慶、成都、鄭州和烏魯木齊5座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的合計開行量達到10895列,佔總開行量的87.86%,是全國中歐班列最主要的開行城市。

同時,5座城市的數據不僅表現在開行量的領先上。2020年,西安的中歐班列的開行量、重箱率、貨運量等核心指標均領跑全國。重慶中歐班列的運輸箱量超22萬標箱,同比增長超65%,貨值位居全國第一。

這些城市都位於內陸地區,是什麼因素推動當地中歐班列更快速的發展?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中歐之間存在巨大的貿易市場,沿海城市一直在這一貿易體系中發揮主導作用。而在內陸城市加快向西開放的背景下,交通物流基礎的不斷改善,推動着內陸地區加快參與中歐貿易。

第二,內陸城市高速發展的對外貿易,需要多元化的物流方式以承擔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對長江沿線城市而言,由於三峽通航能力和翻壩設施處於較高負荷狀態,部分東向的物流壓力可通過中歐班列的西向運輸獲得緩解。

第三,中歐班列也引發了城市之間的競賽。中歐班列可視爲地方政府爲提升城市競爭力,而進行的一項綜合交通建設工程。僅有鐵路線並不足以滿足客戶需求,鐵路與公路、水路、航空的多式聯運能力、短駁物流費用等,成爲降低綜合運輸成本的關鍵,而擁有完善陸港功能的貨運場站,則可進一步提升通關時效。

從內陸城市在“十三五”時期固定投資的去向看,交通基建成爲重點。

隨着中歐班列的高速發展,內陸城市的對外開放路徑從過去依託海運的向東開放,轉變爲東西並進,海鐵聯運將成爲內陸城市參與中歐貿易的新趨勢。

更進一步講,中歐班列促進了本地區產業結構和產業佈局的優化調整,爲中西部地區的貿易進出口增長提供新的內生動力。

以重慶爲例,2020年,重慶筆電產量突破7000萬臺,產值突破3000億元。連續7年全球產量第一,全球每3檯筆電就有一臺是重慶製造。

重慶筆電產業的發展,與中歐班列關係密切。2011年,在重慶筆電開始放量生產的同年,全國首條中歐班列正是從此起步。目前,中歐班列已成爲重慶筆電產品主要的運輸載體,2020年運輸筆電及相關產品近1000萬臺。

從東部沿海城市來看,儘管其貿易方式仍以傳統海運爲主,但中歐班列的作用亦越發明顯。

以小商品貿易爲主的義烏市,2020年開行了974列中歐班列,僅次於5座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城市。義烏班列運輸的主要商品以日用百貨、布料鞋襪、汽車和船舶配件等爲主。

在製造業和電子產業聚集的珠三角,廣州發出的中歐班列上,打印機、數控機牀、LED燈、3C電子產品成爲其中主要商品。

中歐班列改變城市產業格局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中歐班列的出現,改變了一個地區的外貿運輸結構,也改變了一座城市的產業格局。

爲此,我們整理了2015-2020年陝西和四川省的外貿運輸方式所貢獻的貨值佔比,數據表明,在各種運輸方式中,鐵路運輸的貨值佔比增長幅度最快。

儘管在2011年以前,邊境城市有零星的國際貨運班列開行,但中歐班列的出現,使得更多的內陸城市加入其中。

陝西和四川是其中代表。在陝西省,通過鐵路出口的貨值佔該省外貿總值的比重在2015年僅爲0.1%,儘管2015-2017年逐漸增長到0.2%和0.4%,但與內河、公路、航空運輸相比仍微不足道。這是因爲,當時中歐班列在西安尚處於萌芽階段。

西安市中歐班列的開行數量,佐證了這一判斷。2017年,西安開行了194列中歐班列,僅佔當年全國3673列開行量的5.28%。2018年,是西安“造港開埠”的一年,開行的中歐班列較2017年增長6.37倍至1235列,佔全國6300列總開行量的19.60%。

從航空貨運市場看,西安咸陽機場的貨郵吞吐量從2015年的全國第14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13位。2018年,在陝西省對外貿易的運輸方式所貢獻的貨值中,僅有航空和鐵路運輸的比重在增長,內河與公路運輸比重均下降。

綜合2015年-2020年的情況看,鐵路運輸是陝西省唯一持續保持貨值增長的運輸方式,繼2019年的貨值佔比首次突破1%後,2020年更是達到3.2%,超越公路運輸成爲陝西省貨值第三位的運輸方式。

與陝西相比,擁有長江水運優勢的四川省,2015年的水路運輸的貨值佔比更高,達到38.1%。始於2013年的中歐班列(成都),在當年尚未有搶眼表現,其鐵路運輸的貨值佔比僅0.6%。

2016年-2020年,一個顯著的趨勢是,四川省水路運輸的貨值佔比在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而航空、公路和鐵路運輸的貨值佔比顯著上升。其中,鐵路運輸的貨值佔比出現了更快速度的增長,從2016年1.2%的佔比,到2018年3.7%的佔比,再到2019年、2020年分別5.5%、6.4%的佔比,增長非常快。

儘管四川省鐵路運輸的貨值佔比未能與陝西一樣,實現對公路運輸的超越,但兩種運輸方式的差距卻顯著縮小。2015年,四川省公路與鐵路運輸貢獻的貨值佔比相差3.9個百分點,到了2020年,這一差值縮小到2.2個百分點。

川陝兩省鐵路運輸所貢獻的貨值佔比顯著增長,從一個側面可反映出班列開行數量的增長情況。

2015年,中歐班列(成都)的開行數量爲103列,2016年增長到460列,2017年突破1000列,2020年已到2431列。

此外,開行質量在發生變化。從貨源看,更多高附加值商品選擇中歐班列運輸;從載重率看,空箱運載佔比逐漸降低,返程貨源增加。班列開行數量與開行質量的不斷提升,推動了川陝兩省鐵路運輸貨值在外貿總值中佔比的提升。

這也推動着川陝兩省的產業結構發生改變,更多的適鐵、適歐產業開始在這裏聚集。與2008年左右的東部沿海企業轉移至內陸不同,廉價勞動力與優惠稅收、土地政策不再是吸引企業轉移的關鍵因素。

在班列時代,速度與效率成爲關鍵詞,這源於中歐班列較空運成本更低、海運時間更短的比較優勢。外貿企業在內陸地區佈局,可極大的縮短貨物在途運輸時間,亦可對國際貿易形勢變化作出更高效的響應。

以成都爲例,2019年底,TCL科技集團把原佈局在總部基地80%的產能轉移至成都,新建了兩條出口歐洲的產品生產線。2020年,TCL通過中歐班列出口產品4000多個集裝箱,平均每週就有兩趟TCL專列發往歐洲。

在返程貨物方面,華晨寶馬成都分撥中心把中歐班列作爲主要進口方式,佔比達70%。

一項數據顯示,在中歐班列(成都)承載的貨源中,四川本地貨源佔比已超70%,有上萬個品種,產品涵蓋約20個門類。

中歐班列推動了地方貿易格局的變化,也使得城市開拓出新的發展空間。

最明顯的案例來自成都,青白江作爲當地的一個區,在中歐班列的推動下,從過去以化工、鋼鐵爲主的工業城市,轉變爲現代物流城市,成爲成都乃至四川省對外貿易的陸路“橋頭堡”。

中歐班列步入改革關鍵期

在海運和空運業開始復甦的背景下,2021年的中歐班列是否將出現回落?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的數據表明,今年中歐班列或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義烏市在2020年開行了974列中歐班列,2021年的計劃提高到1500列。2021年前兩個月,義烏中歐班列共開行237列,發運標箱19416個,是2020年同期的近三倍。

口岸方面,截至2021年2月底,阿拉山口口岸進出境班列達818列,同比增長73.7%。同期,霍爾果斯口岸進出境中歐(中亞)班列接近1000列。

根據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發佈數據,2021年前兩個月,中歐班列開行2213列,同比增長96%,貨運量達到20.9萬標箱,同比增長106%。自2020年5月份以來,連續10個月保持單月開行千列以上的紀錄。

一個新的趨勢是,隨着中歐班列影響力的擴大,運輸目的地也從歐洲市場擴展到整個歐亞大陸,包括中亞、中東、東南亞等皆成爲中歐班列的貿易伙伴。

着眼未來,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爲,中歐班列正步入改革的關鍵期,一些問題需要重視。

第一,中歐班列不僅要發展對歐貿易,亦需要成爲連接西方和遠東市場的橋樑,如何爭取日韓對歐貨物使用中歐班列是關鍵。

從傳統的運輸方式上看,日韓與歐洲的貨物貿易,主要依賴傳統海運業務,儘管有部分貨物在中國東部沿海港口上岸後,通過公路與鐵路運輸至蒙古國、俄羅斯等,但經陸路通道運送至歐洲則非常少見。

中歐班列若要爭取到日韓貨源,與沿海港口的聯動必不可少,即發揮海港與日韓方面長期保持的運輸關係,吸引部分貨物轉移到鐵路運輸上來。

第二,回程貨源仍不足。以義烏爲例,2020年全年,義烏中歐班列共開行974列,其中去程班列891列,回程班列僅83列。

第三,本地貨源佔比有限。以濟南爲例,2020年搭乘濟南中歐班列的外貿企業3006家,但濟南本地企業僅167家。

第四,口岸擁堵的情況仍在持續。這主要集中在經新疆出境的阿拉山口和霍爾果斯口岸及對方口岸。原因在於受往返運輸貨物量的差異,寬軌段車板無法及時從歐盟邊境週轉回中國邊境,國外部分口岸的基礎設施條件也制約着中歐班列的通行效率。

第五,就整個外貿運輸體系而言,中歐班列的貨運量、貨值佔比依然較低,以海運爲主的國際貿易格局不會在短期內改變。而如何通過中歐班列,提升國際產業合作的規模和貿易總量,是未來需要探討的課題。

第六,中歐班列的高質量發展仍有短板。21世紀經濟研究院建議,在制定考覈體系上,不應繼續偏重於開行量、運載量等貨運指標,而應加強考覈中歐班列對當地稅收、就業、產業培育等所做的實際貢獻。要像航空大都市那樣,通過交通方式的轉變,推動一座城市的經濟產業發展。

如果中歐班列在發展中能解決上述問題,那麼或許會步入新的高速增長階段,中歐班列大都市也許不再是美好的願望,而成爲新的城市發展形態。

(作者:李果 編輯:李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