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理性看待“明星”效應切勿盲目“跟風”投資

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當明星公募基金經理調研的個股都被市場資金“熱捧”,股價一飛沖天,這樣的“跟風”投機要謹防“掉坑”。

3月24日晚間,國際醫學公告,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在3月23日以電話會議的形式參與公司的調研。消息披露並經傳播發酵後,國際醫學受到市場高度關注。3月26日,國際醫學股價在無其他利好消息的情況下,實現強勢漲停。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獲諾安基金蔡嵩松調研的晶瑞股份,獲景順長城劉彥春調研的湯臣倍健等個股。

近年來,公募基金的市場號召力在不斷增強,背後是公募基金的賺錢效應得到了普通投資者的廣泛認可,尤其是部分“明星基金經理”所在的基金。公募基金也出現一波“追星潮”。

毫無疑問,作爲A股重要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經理一舉一動都廣受關注。但凡事皆有度,過猶則不及。一則調研線索便引發投資者追捧,帶來大量資金湧入,這樣投資行爲屬於典型的“跟風”投機。

記者認爲,搶籌明星基金經理調研的個股之前,投資者應該先釐清下面問題。

首先,調研活動僅僅是投資決策前的一個過程。通過調研,能夠進一步瞭解公司目前實際產品生產和銷售情況,對公司的發展情況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印證從財務報表等其他渠道獲取的信息,爲後續投資決策時提供依據。但是調研不等於買入,調研後也有可能放棄投資。

其次,正確看待“明星”效應,“跟風”投機風險大。就算是過往實力表現優異的基金經理也存在遭遇“滑鐵盧”可能,這樣的例子在A股並不少見。其中,今年春節過後,A股出現震盪,前期市場火爆的機構抱團股紛紛調整,不少佈局其中的明星基金出現較大幅度回撤。

誠然,明星基金經理調研線索能給投資者在篩選個股方面提供一定的信息參考價值。若將此線索當成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則屬於“刻舟求劍”。投資者還是應該立足於上市公司的基本面進行投資,切勿盲目跟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