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0銀行資管版圖:5家銀行理財規模超2萬億 少數新發產品打擦邊球仍使用“預期收益率”

透析年報

一年一度年報披露季,各大銀行紛紛展示了過去一年的經營業績。資產管理業務是商業銀行業務版圖中舉足輕重的一塊,時逢資管改革、理財子公司建設發展重要時期,而且目前仍處於“資管新規”規定的過渡期內,新老產品、資產並存,銀行母行資管業務和理財子公司業務並行,目前來看銀行的理財業務板塊顯得頗爲複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目前已經披露的2020年報梳理了商業銀行資管業務狀況,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的理財業務經營情況,統計範圍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和平安銀行。

總體而言,銀行的理財業務仍處於轉型過渡期內,絕大部分銀行管理的理財產品規模穩步增長,淨值化率明顯提高。2021年作爲新規過渡期最後一年,截至去年末這些銀行中尚沒有哪一家銀行實現全部產品淨值化轉型。

除了招行以外,其他理財子公司已開業的銀行均在年報中將母行的資管業務和理財子公司的業務做了區別統計,多數銀行有一小半或接近一半的理財產品業務已遷移至理財子公司。從披露信息來看,理財子去年的主要任務是搭建投研體系,建立和豐富產品線,比如重點佈局固收+,研究進軍權益市場等。

目前理財子公司仍處於起步階段,新老兩條業務線並存的狀態,各家銀行對母行和理財子的策略有所不同,因此業績和效益方面尚無可比性。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仍處於過渡期階段,雖然監管仍容忍老業務的存在,並且允許銀行發行老產品,但是嚴格要求秉持轉型整改的方向,老產品的存續規模應該持續減少。

在這樣的監管要求下,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仍有銀行“頂風作案”,發行“預期收益型”產品,甚至少數這類產品的到期日在過渡期結束之後。

規模穩增但淨值化率偏低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統計,上述銀行(包括母行和理財子公司)管理的理財產品規模,除了兩家銀行外,其餘均有穩步增長。增速最高的是交通銀行,該行2020年報披露,集團表外理財產品平均餘額10,938.35億元,較上年增加1,979.15 億元,增幅22.09%。此外,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和招商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增速均超過10%。

銀行集團(含理財子公司)所管理的理財產品總規模超過2萬億的銀行有5家,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和招商銀行。招商銀行是唯一一家規模過2萬億的股份制銀行。

從銀行理財的轉型節奏上看,前兩年銀行理財剛啓動轉型時,各家銀行就爭相公佈其淨值化產品的佔比,但截至2020年末的數據裏,銀行理財的淨值化率與之前相比,雖然有所提高但進展不大,這或許與理財產品的“淨值”成分改善有關。

數據顯示,絕大部分銀行的淨值產品佔比在一半以上,介於50%-70%之間,最高的爲76.76%。如何在過渡期結束之前實現產品的完全整改,是今年的重要課題。

少數新發產品仍使用“預期收益率”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理財子公司發展初期,大部分銀行實行母行資管部、理財子公司並存的策略,按照理財子公司潔淨起步的要求,存量的老業務留存在母行資管部,子公司承接完成整改的產品和新發產品,逐漸實現理財業務完全向子公司遷移。大部分銀行都對母行和子公司的規模、產品發行情況進行了明確區分。

比如,建行集團理財產品規模22,248.48億元,其中母行15,278.64億元,建信理財子公司6,969.84億元;農行集團理財產品餘額20,277.27億元,其中母行10,779.13億元,農銀理財9,498.14億元;交行集團表外理財產品平均餘額10,938.35億元,交銀理財子公司產品餘額 5,337.97億元。

對比之下,招商銀行比較特立獨行。招行年報在資產管理業務部分中表述稱:截至報告期末,本公司全資子公司招銀理財管理的理財產品餘額(不含結構性存款)2.4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87%。其中,表外理財產品餘額佔比達99.97%,表外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餘額排名市場第二。新產品餘額1.66萬億元,佔理財產品餘額(不含結構性存款)的67.76%,較上年末提高36.54個百分點。

多位銀行理財人士對記者解釋道,理論上只有整改過的新產品才能放到理財子公司體系內,老產品名義上只能是銀行母行委託理財子公司代爲管理的,招行如此不做區分的歸集在一起不夠明晰。

“這個統計方式對客戶而言沒有影響,外界也不清楚,就看銀行內部怎麼切割考覈了。”上海地區一位銀行理財研究人士對記者說。該行同時披露,報告期內招銀理財實現營業收入37.72億元,其中受招商銀行委託管理產品而獲得的管理費收入34.64億元,佔比91.83% ;實現淨利潤24.53億元。

過渡期內,銀行理財新老業務並存給行業的整改和發展,以及監管帶來一定程度的挑戰。按照監管要求,過渡期內,可以發行老產品承接未到期的老資產,但是對於新發的老產品是有嚴格要求的,並且必須保持老產品的整體規模是持續下降的。

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市場上仍有不少新發的老產品可能不符合上述要求,比如恒生銀行新發行的豐利系列產品,產品信息標示的仍爲“預期收益率”字樣,甚至有的產品到期日在2022年,也就是新規過渡期之後。

比如,正在募集期的豐利系列2021年第77期(FL21077),產品信息顯示,起購金額1萬元,產品期限365天,參考年化收益率4.15%,購買終止日爲4月5日,起息日爲2021年4月6日,到期日爲2022年4月6日。該系列的其他產品也都標示了“預期收益率”。

一位銀行理財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新規後即便是老產品也不能用“預期收益率”的表述了,這類產品的到期日在明年4月份,彼時過渡期已經完全結束,到那時這個產品可能算是違規產品。“其實市場上還有其他銀行也有類似產品,可以理解成過渡期監管尺度不一帶來的政策套利,部分區域、部分銀行仍有產品紅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