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生停貸”之小貸公司整改調查:逾20%業務停擺 急尋客羣轉型突破口

“數年前我們已將大學生列入禁貸對象,此次新政對我們幾乎不造成影響。”一位線下小貸公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

他所說的新政,是3月17日銀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小額貸款公司不得向大學生髮放互聯網消費貸款,未經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一律不得爲大學生提供信貸服務。

這位線下小貸公司負責人坦言,《通知》對一些行業頭部互聯網小貸公司造成不小的衝擊。因爲這些互聯網小貸公司通過金融科技技術,允許大學生通過移動端遠程申請獲取小額貸款,單筆貸款額從500-1500元不等。且大學生貸款業務在這些互聯網小貸平臺業務規模的佔比超過20%。

一位互聯網小貸公司運營總監趙強(化名)告訴記者,在《通知》出臺後,他們內部已暫停針對大學生客羣的所有授信放貸流程——只要是23週歲以下的客羣,我們原則上不放貸,除非對方能提供工作證明、工資流水清單、公積金繳費記錄等資料。

他表示,在實際操作環節,一些黑產仍會幫大學生“僞造”公積金繳費記錄與工資流水清單,協助後者成功獲取貸款以獲取較高提成,導致平臺縱然有大數據風控“四處防範”,難免會出現漏網之魚。

“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互聯網小貸公司能與各地教育部門進行數據打通,以便前者能迅速覈實借款人身份是否屬於大學生。”趙強認爲。然而,如何防範這些大學生個人信息數據泄露或用於其他商業用途,又成一大挑戰。此前他們曾與一些地方教育局討論“數據打通”合作,但對方以數據安全爲由婉拒,如今他所在的互聯網小貸平臺只能依靠持續完善大數據風控技術,最大限度將大學生貸款申請“擋在門外”。

他坦言,如今平臺風控部門壓力特別大,因爲只要出現一個漏網之魚,他們就將遭遇監管問責與輿論壓力,甚至可能影響未來上市進程。

無奈“切割”大學生貸款業務

上述線下小貸公司負責人回憶說,他們之所以早早暫停向大學生放貸,主要原因是數年前P2P“裸貸”風波引發巨大市場爭議——當時個別P2P平臺要求大學生貸款人拍攝個人裸照作爲還款“擔保”,引發輿論譁然。

“我們乾脆採取一刀切措施,主要是學生年齡段的借款人一律不放貸。”他透露。當時不少線下小貸公司都採取類似措施“避嫌”。而他們此舉的另一個原因,是多數學生缺乏還款能力,多數情況下催收公司只能找到他們父母或親戚代爲還款,導致暴力催收事件迭起,令線下小貸公司擔心監管問責,乾脆關閉這項業務“明哲保身”。

在線下小貸公司離場同時,不少互聯網小貸平臺迅速“接棒”。

“全國大學生貸款存量一般集中在數家行業頭部互聯網小貸平臺。”廣東省小額貸款公司協會常務副祕書長徐北透露。個別平臺的大學生貸款佔其業務比例超過60%。

趙強透露,爲了避免“套路貸”等質疑,不少互聯網小貸平臺從嚴規範大學生客羣的授信貸款額度與還款期限。一是大幅壓縮大學生的單筆授信放貸款,一般只放貸500-1500元,從而避免大學生過度舉債狀況出現,二是給予大學生客羣較長的分期還款期限,減輕他們的還款壓力防止他們反覆高息借新還舊,將自己陷入債務旋渦。

“別看面向大學生的貸款額度較低,相關業務利潤並不小。”他直言。在民間借貸新規出臺(民間借貸利率上限不得超過4倍LPR)前,不少互聯網小貸平臺面向大學生客羣的貸款年化平均利率約在24%,內部IRR超過30%;即便在民間借貸新規出臺後,部分平臺將這類貸款年化利率降至13%-14%,內部IRR也能達到約20%;

隨着相關部門對持牌金融機構借貸利率上限設定提供豁免(無需遵守民間借貸利率新規),一些互聯網小貸公司與助貸型金融科技公司又將大學生貸款業務年化利率調高至20%左右,內部IRR則超過25%。

“在《通知》出臺後,我們只能和這項利潤頗豐的業務說再見了。”趙強無奈表示。在他看來,《通知》面世背後,是套路貸依然在大學生羣體時有發生——儘管多數互聯網小貸公司內部明令禁止向大學生客羣進行暴力催收,但部分民間小貸公司仍然通過套路貸模式令不少大學生深陷債務旋渦。

北京銀保監局曾總結出“校園套路貸”的七大步驟:1.設計五花八門圈套;2.拋出低息低門檻誘餌;3.簽訂虛假合同;4.製造銀行流水;5.單方面製造違約;6.借新款還舊款;7.惡意追債。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表示,這些專門面向大學生設計的信貸產品,往往是按照某種套路設計開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形成了套路貸。大學生借款人一旦入套,往往很難擺脫。

在趙強看來,這或許是相關部門出臺《通知》的最直接原因。目前,他所在的互聯網小貸平臺已經暫停對大學生客羣的授信放貸流程。

他發現,此舉給平臺業務拓展所帶來的衝擊,遠遠超過他的預期。

客羣轉型征途“波折不斷”

趙強透露,在平臺高層決定對所有23週歲以下貸款申請人採取拒貸措施後,業務部門很快提出反對意見,因爲此舉會將大量年輕客羣(沒讀大學就工作)擋在門外,無形間錯失大量業務機會。

爲了妥善解決部門爭議,平臺高層決定引入“查詢學信網”機制,作爲識別借款人身份是否屬於大學生的重要手段。如今,若23週歲以下貸款申請人出現,平臺會要求他提供查詢學信網數據的授權,以便覈實他是否屬於大學生。

此舉招致不少年輕借款申請人(未上大學已工作)不滿,他們認爲如此貸款流程太麻煩且有傷“自尊心”,紛紛改換門庭。

“對此我們也無可奈何。因爲公司高層一再要求絕不能出現一個漏網之魚,否則平臺將面臨監管問責與輿論壓力,甚至會影響未來的上市進程。”趙強坦言。

記者多方瞭解到,面對《通知》,多家互聯網小貸平臺目前採取的應對策略,是壓存量、停增量,驅動客羣轉型。

然而,客羣轉型知易行難。

一位國內大型互聯網小貸公司副總裁告訴記者,近期他們打算將30-40歲人士的家庭消費需求作爲客羣轉型的重要突破口。但他們缺乏相應的家庭消費場景,且這個市場競爭相當激烈,令他們內部對客羣轉型缺乏足夠的信心。

“現在,我們必須硬着頭皮上陣,填補大學生貸款業務停擺所帶來的逾20%業務規模缺口,否則業務規模出現大幅回調,將令我們失去衆多資金提供商與業務合作伙伴,整個互聯網小貸公司也就缺乏持續成長的基石。”他直言。

(作者:陳植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