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BCG董事總經理周園:直面碳中和,中國企業應做好這兩件事

2020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着來自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經濟衰退以及新科技革命等多方面的挑戰,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應該如何謀求發展、應對不確定性危機?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周園認爲,搭建完善的預警機制,同時採取多元化戰略,是企業首先需要培養的能力。“如果這個企業多元化沒有做到位,所有的人盲點都一樣,你就會忽略了讓你致命的那個危機”。

近日,BCG與中譯出版社推出的《高韌性社會》一書正式面市,書中詳細列出了應對不確定危機的八種能力,如提前預警、敏捷響應、指揮協作、動員溝通、分散緩衝、多元包容、融合創新、平衡致遠,並對中國經濟的韌性等問題作出思考。第一財經記者圍繞企業發展、科技創新、碳中和等熱點話題,對周園進行了專訪。

如果應對危機不當,強大企業也可能在一夜間破產

第一財經:如何理解“高韌性”以及它對於企業發展的意義?

周園:以前我們的企業和社會的目標都是更快、更高、更強,從這幾個維度上談發展。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兩個大的背景,一是當今世界面臨全球性流行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技術挑戰、社會割裂和地緣衝突這五方面的危機,我們在這種環境下只有更快、更高、更強肯定是不夠的。如果應對危機不當,很強大的企業也可能會在一夜之間破產。另一個是危機背後也蘊藏着新機遇,如果企業能靈敏地應對危機、找到蓬勃的發展機遇,決定着這會變成一個最壞的時代,還是最好的時代。爲了找到適應新階段的發展方式,高韌性應運而生。

第一財經:你在書中提到的這八種能力,有沒有哪一項對於企業來說是最重要的?

周園:這八種能力都很關鍵。就像短板定律一樣,任何一個地方出現了短板,可能就會出事,全盤皆輸。儘管這個世界上存在很多種危機,但是更常態的情況是沒有危機的時候。這時你怎樣掃描、預警、準備,怎樣建立後備系統、進行模塊化生產,這些都應該是常備不怠的能力。一旦危機真正來臨時,才能快速作出反應。我認爲企業要全面地考慮這些能力,掃描一下自己最大的短板是什麼,先把這塊補上,再提高其他方面的能力。

政府在科技創新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第一財經: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許多企業都選擇了擁抱新技術。但爲什麼它們卻出現了一系列“水土不服”的連鎖反應?問題出在哪裏?

周園:數字化是構建韌性中特別重要的一點。這次疫情中間也看得很清楚,很多企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數字化技術,就會取得很大的增長機遇。但我們看到,國內很多企業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向數字化轉型可能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從我們的調研結果而言,數字化轉型的成功,10%是數據,20%是技術,70%是管理。可以看出,技術只佔了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是要帶來管理模式流程的轉型,最難的就是這70%。數字化轉型更多的是以客戶爲中心,通過數據把整個公司給動員起來、去服務客戶的管理方式,這是我看到很多企業應該去做的改變。所以數字化轉型的成功絕對不可能是由IT部門主導,而是應該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去主導,各個部門參與,對整個公司管理方式和運作模式的改變。這是未來五年中國企業極大的趨勢,也希望更多的企業能在這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第一財經:去年發佈的“十四五”規劃第一次把科技創新列入國家發展戰略。你認爲政府應在創新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周園:很多人認爲應由市場扮演主導的角色,但我認爲政府的角色是至關重要的。因爲企業從根本上來說是逐利的,對長期投入肯定有顧慮。如果一切純粹按市場化去運行,我不認爲企業的創新力會特別高。比如,在某些發達國家,很多企業進行研發實際上很大比例也是來自政府的資金投入支持,政府可以做到清掃壁壘、搭建平臺、營造環境,這是企業做不了的。無論是資金的平臺、技術的平臺還是IP(知識產權)的平臺,這些必須是政府去打造的。這些事都做完了,再去考慮適度補貼的問題,把它作爲最後一個手段。而不能一上來就給補貼,這樣做的效率不高,而且容易滋生問題。

中國企業應想想自己的碳機遇在哪裏

第一財經:去年習主席提出我國碳達峯、碳中和“3060”目標以來,零碳經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你認爲中國企業可以做哪些事?

周園:零碳經濟實際上是有巨大機遇的。一方面,企業首先應思考我的碳排是在哪裏。BCG就做了這件事,BCG最大的碳排是差旅和打印材料。有了這個診斷,我們的目標就是砍掉1/3的飛行計劃,壓縮飛行時間,很多事情通過視頻電話去溝通,節約紙張。另一方面,中國企業還應想想自己的碳機遇在哪裏。

第一財經:具體來說,目前能看到哪些行業的碳機遇前景可觀?企業又該如何佈局?

周園:我舉個例子,比如碳排較大的建築行業。建築是一個很古老的行業,但目前我們看到建築業正在從手工業走向工業化、綠色化和數字化。如果你是一家建築企業,你要思考的就不是中國建築企業規模已經做到全球最大了,而是遊戲規則一旦改變,你的持續競爭力是什麼?建築行業使用模塊化生產和組裝的污染更低,你的優勢是在這裏嗎?還是低碳的新型材料、創新的業務模式?越是行業領先的巨頭企業,反而越難改變,固有的成功模式會變成一個禁錮。所以中國企業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持現有業務增長的同時,打破既有思路,容忍新的模式,進行創新和試錯,爲了下一場賽跑做好準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