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投資未來,抓住“碳中和”和“數字化”機遇

“中國要保持製造業大國的地位,最關鍵就看製造業能不能走向高科技,而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就在於高科技製造業。”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說。

近日,“黃埔金融峯會”暨“影響力·中國”時代峯會2021在廣州舉行,朱民發表題爲《投資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潮與大浪》的主題演講。

朱民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在高科技製造業上具有競爭力。

數據顯示,大灣區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爲代表的高科技製造業產值佔全國比重,2019年達到36%,較2010年的33.7%明顯上升。

同時,在過去10年,大灣區吸引了大量年輕勞動力的流入。

近10年,大灣區人口呈現流入狀態,但大灣區老齡化卻下降了。數據顯示,大灣區佔全國人口比重從2010年的8.36%升至2019年的8.81%。同時,大灣區60歲以上人口占全國比例卻呈下降態勢,從2010年的6.24%降至2019年的6.22%。

朱民認爲,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迎來兩個最重要的長期變化:實現“碳中和”和“數字化”。基於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的核心競爭優勢,這兩大變化也是大灣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抓手,能夠讓大灣區從製造中心走向創新中心。

“‘碳中和’是整個中國經濟基礎的重構、整個製造業的重構、整個增長模式的根本變化。”朱民認爲,“碳中和”不僅是能源部門的顛覆和革命,更是傳統經濟結構的再造,是生產方式的根本變化。

2020年9月,中國宣佈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到2060年GDP翻兩番,即4倍的時候,能源消耗幾乎與今天保持同等水平,這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4倍以上。如果要大幅度提高能源效率,核心是創新與科技。”朱民說。

據朱民介紹,2017年的一次能源結構顯示,我國以煤爲主,但到2050年,煤的比例只佔很小份額,而太陽能電、風能、生物質能等佔比將大幅上升。

同時,到2050年,能源消耗最大的產業都將大幅減少,其中工業將減少26%、汽車業減少27%、建築業減少26%。

與“碳中和”相關的科技創新投資,有着巨大的機遇。按“全球把溫度升高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這一目標推算,2020年至2050年,中國能源系統需新增投資約100萬億元,約佔每年GDP的1.5%至2.0%。若以“控制全球升溫幅度在1.5攝氏度之內“的目標估算,新增投資將達到約138萬億元,超過每年GDP的2.5%。

此外,朱民認爲,未來應抓住科技創新和數字化的大潮。

朱民介紹,未來科技領域將出現三大趨勢:經濟驅動力將從傳統的資源驅動走向數字驅動;社交距離會相當長時間存在,共享經濟走向“無接觸”經濟;全球價值鏈從高度分工、全球合作,走向科技獨立、自主創新。

朱民指出,國家戰略全力以赴打造“科技高速公路”,讓科技企業全力以赴支持科技高速公路的建設,同時讓城市、企業、行業、產業來享用科技高速公路的便利,實現數字化。

在這方面,朱民認爲,短期內,新基建是最大的投資領域,涵蓋七個重要領域: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

朱民表示,新基建也是“雲、管、端”的有機結合。“雲”基建包括數字中心、服務器等領域;“管”基建包括5G基站、通訊衛星等;“端”基建則包括互聯網、車聯網等。

朱民認爲,對大灣區來說,製造業加數據流是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

“大灣區有其特別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中國要在世界上站穩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方面——高科技製造業、創新,而碳中和和數字化的浪潮滾滾而來,這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長潮,這是一個40年的變化之潮。在這個過程裏會不斷出現大浪,而我們所要做的,第一是看到長潮,堅定不移地相信這個長潮;第二是抓住這個大浪。”朱民說。

“誰能抓住大浪,誰將是未來的贏者。能不能抓住這個大浪,核心是取決於我們能不能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以結構式的方式看未來,以變化和動態的方式看未來。”朱民說。

作者:龐華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