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可能也要下場造車了。

4月6日晚間消息,據《晚點 LatePost》報道,滴滴開始啓動造車項目,負責人爲滴滴副總裁、小桔車服總經理楊峻,後者也是滴滴與比亞迪聯名發佈的定製網約車D1的首席產品官。

目前團隊已開始從車廠挖人。有消息稱,曾任蔚來汽車用戶發展副總裁的朱江也可能加入滴滴。朱江擁有多年車企經驗,曾先後在華晨寶馬、雷克薩斯、蔚來、福特中國等公司工作。

就此,滴滴並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給出回應。

“考慮到新造車勢力在資本市場的表現,當前許多互聯網企業對造車這件事都是躍躍欲試,無論是從市場前景角度,或是市值提升角度,這些企業都有動力去做這件事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專注汽車投資領域多年的行業人士張謙表示,“從時間點而言,當前可以說是造車的風口。”

滴滴造車

滴滴與傳統車企的合作早已有之,這也爲滴滴造車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2015年,滴滴與比亞迪成立迪滴新能源公司;2018年5月,滴滴與理想汽車成立桔電出行;同年12月,滴滴與北汽新能源成立京桔新能源。2018年,滴滴甚至還與31家汽車產業鏈公司共同發起“洪流聯盟”。不過彼時,滴滴的定位更多還是停留在出行服務平臺上。

直到2020年,滴滴才顯露出造車的一絲野心。啓信寶數據顯示,2019年11月,比亞迪與滴滴旗下小桔智能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美好出行(杭州)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其中比亞迪持股65%、滴滴方面持股35%。一年後,雙方共同推出定製網約車D1。

除此之外,滴滴全資子公司滴滴沃芽(即滴滴自動駕駛)曾於2020年宣佈與北汽合作,雙方將共同研發高級別自動駕駛定製車型,專門用於 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運營。

這也意味着,本次滴滴造車傳聞的出現,或許不是空穴來風。那麼,爲何是當前這個時間點呢?

有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滴滴造車很可能是爲上市估值鋪路。近日,滴滴連續傳出上市消息,傳聞中的上市估值從600億美元至1000億美元不等。這也體現出,滴滴既有業態的估值仍存在不確定性。

從600億美元到1000億美元,滴滴估值的想象空間在哪裏?造車或許是答案之一。2020年,新勢力造車企業可謂資本市場的寵兒。截至12月底,特斯拉和蔚來汽車的股價相較年初分別上漲690.97%和1038.56%,2020年奔赴美股上市的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至年底股價相較發行價上漲了179.13%和154.96%。

“滴滴發展到當前的階段,需要在傳統網約車業務基礎上尋找新的增長點,同時結合當下市場行情內造車熱度較高,更容易去獲得融資,因此滴滴去造車可能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張謙表示。

同時張謙指出,滴滴造車也有其自身的場景優勢所在。“當前自動駕駛的技術門檻還是比較高的,但更重要的是場景帶來的數據閉環,對於滴滴來說,它的優勢就是全天運營的網約車平臺所積累下的大量用戶及車輛數據。”

數據顯示,目前滴滴用戶規模突破1億人,日均訂單超過200萬。截至2016年,滴滴訂單累計行駛里程已經達到128億公里。《2020滴滴平臺綠色白皮書》顯示,2019年滴滴平臺純電動汽車行駛里程數達70.9億公里。“從這個角度而言,當前市場技術開始走向成熟,從業人才也越來越多,再疊加滴滴的場景優勢,這都是滴滴此時選擇造車的有利條件。”張謙表示。

另一位不願具名的汽車行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對於滴滴造車的傳聞並不意外,“滴滴需要有持續講故事的東西,資本市場看到的是增量和預期。目前聽說的消息是滴滴決定自己造車,後續還需要看它如何將故事說得更合理。”

風口or紅海?

在當前諸多風口下,智能電動車的市場前景無疑是最確定的。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年底發佈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3025年,純電動汽車成爲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2020年中國汽車銷量2531.1萬輛。這也就意味着,到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超過500萬輛,而2020年的產銷數量僅130萬輛,相差的370萬輛就是這五年內確定的市場增量空間。

火爆前景下,也就不難理解科技巨頭今年紛紛下場造車。今年1月,百度宣佈與吉利達成戰略合作,將控股成立一家整車企業。3月,新公司集度正式露面,註冊資金20億元,百度控股55%,吉利持股45%,造車正式提上日程。

在3月底的春季新品發佈會上,小米更是高調宣佈10年投入100億美元,專注造車事業。在4月6日晚間的直播間內,小米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雷軍透露了更多細節:小米汽車定位中高端,價格區間可能在10萬至30萬之間。

而2020年12月,由上汽集團張江高科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打造的智己汽車在浦東新區完成註冊。智己汽車註冊資本100億元。其中,上汽集團出資54億元,持有54%的股權;張江高科與阿里巴巴各出資18億元,分別持有18%股權。

如今滴滴也傳出造車消息,2021年電動智能汽車市場或將成爲互聯網巨頭拼刺刀的戰場之一。“感覺恍惚好像當年智能手機剛起來的那段時間。”多位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不過與智能手機相比,電動汽車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前述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指出,整車仍是一個產業鏈極長的產品,同時隨着產品線的增加如何進行有效維護也是挑戰。

張謙同時指出,與智能手機的快速迭代相比,智能電動車的迭代週期長達5至8年,因此這場戰爭很可能持續更長時間。“傳統車企看到行業的變化,已經在探索相應的應對方式,但我覺得這場戰爭纔剛剛開始,也比當年智能手機的替代週期要更長。”

長線戰爭也意味着,海量且持續的資金投入是難以避免的。目前從資金投入來看,小米是最敢投的:未來十年投入100億美元,首期投入100億元。並且,小米也表示稱其汽車公司將是“全資形式”,成立智能電動汽車全資子公司,這也意味小米汽車公司屬於極重模式。

百度則次之,選擇“控股形式”,與整車廠吉利共同合資成立公司,出資控股55%,形成對合資公司的話語權。不過從資金絕對值而言,百度在集度上目前僅投入11億元,在巨頭中的投入額是最低的。

阿里巴巴的造車模式則是普通的“合資模式”,目前在智己汽車中出資18億元,但股權僅有18%。

不同的造車模式背後,是巨頭各自的訴求點。“百度更多是希望將智能技術落地,阿里巴巴則相對謹慎,以合作爲主,但同時也不願錯過這個風口,小米的考量更多則是出於自身的智能硬件生態上,滴滴同樣也有自己的訴求。”前述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

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一種殊路同歸。在張謙看來,巨頭各自根據訴求做出的相對合理的商業佈局,無所謂好或不好。“但如果自己去做,對造車的掌控力會更強一些,與他人合作的話則可能會有出現反覆的風險。”

(作者:楊清清 編輯:張偉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