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裝空投有多難

■強天林 朱夢圓

所謂重裝空投,是指運用大型運輸機和傘降設備等,從空中一定高度,向指定地面快速投送重型武器裝備的行爲。通過實施重裝空投,空降部隊能在達成行動突然性的同時,大大增強其突擊力。

那麼,重裝空投在空降力量構成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當今各國的重裝空投能力如何?今後會朝哪些方面發展?請看本期話題。

去年4月,俄空降兵在北極弗朗茲·約瑟夫羣島地區成功實施萬米高空成建制傘降演練,受到廣泛關注。

此次演練之所以較爲“惹眼”,是因爲俄部分空降兵出艙高度在萬米以上,裝甲車和物資在1800米的高度成功空投。

這種裝甲車藉助空降設施從天而降的行爲,就是較有代表性的重裝空投。

和空投一般物資不同,重裝空投所投送的武器裝備一般在1噸以上。這些武器裝備通常火力較猛、威力較大,能夠明顯提高空降兵的快速機動和火力打擊能力。因而,各國空軍是否具有重裝空投能力,常被視爲其空降部隊綜合作戰能力強弱的重要標誌。

圖①:傘兵戰車正在被吊運進運輸機。

圖②:早期的重裝空投常會用到類似的空投平臺。

圖③:在滑軌等艙內設施與牽引傘的共同作用下,重型裝備被從貨艙安全拖出。

圖④:爲保證裝備安全落地,重裝空投時常會用到多個主傘和增壓緩衝氣囊。

圖⑤:重型裝備落地瞬間,脫離系統和緩衝系統會開始工作,防止戰車被傘具掀翻或拖拽而造成損壞。

圖⑥:“揹負”重裝空投系統行進的空降戰車車隊。資料圖片

戰場需求強力拉動

重型武器裝備“從天而降”成爲必然選擇

和空降作戰概念形成時間相比,重裝空投不僅是後來者,而且與前者幾乎是“母與子”的關係。

空降作戰樣式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法等國多次在敵後傘降單兵遂行破襲和偵察任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空降作戰樣式被廣泛運用,德軍空降挪威,盟軍空降諾曼底、阿納姆等,都是當時有代表性的戰例。

事實證明,這種作戰樣式不用太多考慮地理障礙的制約,能快速將兵力兵器投送到目標地域,改變敵我態勢,對贏得先機、獲取戰場主動權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在嚐到空降作戰“甜頭”的同時,一些國家的空降部隊也不可避免地喫了不少“苦頭”。

一方面,空降作戰樣式出現不久,沒有人會馬上考慮到空投重型武器裝備和作戰物資。當時的空降作戰,只要求人員能攜帶步槍、機槍等輕武器跳離飛機,空降至敵後。但事實是,一些空降兵傘降到對手縱深區域後,很快就遭到敵裝甲機械化部隊的圍攻,陷入“羊入虎口”的險境。

另一方面,即使空降人員成功落地,完成集結,也常由於缺少重型武器裝備無法形成較強作戰能力,對敵要害目標難以構成實質性威脅。而且,還發生過作戰物資和後勤保障跟不上、人員戰場生存能力大幅下降等問題。

於是,能否將重型武器裝備同時快速空投至敵方縱深區域,成爲各國研發的重要問題。

在戰場需求的強力拉動下,蘇聯和美國率先開始對重裝空投技術進行探索。20世紀50年代,美國研製出第一代GM-11型投物傘,配套了整體框架式空投平臺,實現了對部分牽引車、火炮、輕型坦克和浮橋的空投;20世紀60年代,美國又研製出第二代WM-12型投物傘和第二代單元標準組合式空投平臺,實現了對大型運輸車、火炮和坦克等武器裝備的空投。

蘇聯在這方面的研究與美國幾乎齊頭並進。在20世紀50年代,蘇聯成功研製出第一代MKC-128P型投物傘,在20世紀70年代研製出MKC-500型和MKC-128P2型投物傘,在20世紀80年代已具備全天候重裝空投能力。其中,MKC-128P2型投物傘至今仍是俄羅斯空降部隊的主要裝備。

經過數十年發展,如今的重裝空投已經發展出高空、低空、超低空空投和連續空投等一系列技術。與之相適應,針對不同物品和武器裝備空投研製的各種減速傘和緩衝裝置也應運而生,爲各種環境下實施重裝空投提供了有力支撐。

需要完整體系支撐

空投重裝,想要實現不容易

世界上擁有空降作戰能力的國家不少,但是具有重裝空投能力的國家很少。那麼,擁有重裝空投能力到底有多難?

首先,要實施重裝空投,基本前提是要有性能可靠的大中型運輸機。畢竟,要空投的是一些塊大體沉的“大傢伙”。如果沒有堪用的大中型運輸機,別說是空投重型裝備,就是將它們裝載進機艙都不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所擁有的大中型運輸機數量不足,也同樣無法達成重裝空投想要的效果。正因如此,當前具有重裝空投能力的國家,大都是那些大中型運輸機達到一定規模的國家。

其次,重裝空投需要有完整體系來支撐。從這個角度來講,擁有足夠多的大中型運輸機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想要實現重裝空投的確不易。它背後是一套完整的重裝空投綜合系統。該綜合系統主要由牽引系統、主傘系統、脫離系統和緩衝系統組成。牽引系統負責將裝備從機艙內牽出並啓動主傘系統;主傘系統用於爲下降的裝備減速,確保重型武器裝備在可承受的受力範圍內降落到目標區域;脫離系統和緩衝系統則是在戰車等武器裝備落地瞬間開始工作,防止它們被傘具掀翻或拖拽,避免落地時的衝擊力對戰車等武器裝備造成損壞。

這些系統每個都對應着一系列設施、用具,這些設施、用具因誕生時間不同配置也有所不同。例如,有的重裝空投系統帶有空投平臺,有的則沒有,而是直接在裝備上配置緩衝氣囊等。這些系統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輔助實現重裝空投的完整體系。

以俄羅斯的伊爾-76大型運輸機爲例,與其配套的重裝空投系統有Ⅱ-7和Ⅱ-16兩種。Ⅱ-7具有防滑板和緩衝裝置,能夠空投運輸車、牽引車、火炮、裝甲車輛等;Ⅱ-16則採用緩衝氣囊和泡沫板達到減震效果,能夠空投大型運輸車、自行火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裝備。

再次,重裝空投是不折不扣的“技術活”。運載過程中,武器裝備如何用貨盤來固定;重裝空投時,如何應對武器裝備移動給飛機重心位置帶來的改變;如何避免武器裝備離機後因機後不穩定氣流擾動而可能發生的翻滾;武器裝備着陸前,如何實現減速,確保安全落地……這些,都是重裝空投實施前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最後,戰場需求對重裝空投的要求不斷提升。隨着戰場環境發生變化,重裝空投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拓展和豐富,所投送的單件武器裝備重量也在攀升。如蘇聯在上世紀60年代,單件最大空投能力已經達到20噸級,如今單件最大空投重量仍在提升,而且出現了超低空空投、連續空投、高密度空投、人車一體化空投等多種形式。這些重裝空投形式的出現,一方面使得空降部隊的地面突擊力驟增成爲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對重裝空投綜合系統的要求“水漲船高”。

美軍在特定機型重裝單投、連投和輕裝高密度連投方面技術較爲成熟。儘管如此,也很難保證百分之百成功。2016年,美軍第173空降旅在德國進行空投演習時,3輛“悍馬”軍車從空中直接摔在地面,變成了3堆廢鐵。

凡此種種,都讓重裝空投成爲許多國家可望而不可即的能力。

戰場環境發生變化

重裝空投被不斷賦予新要求新內涵

當前,世界上一些國家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形成一定重裝空投能力。

如美國某型運輸機可連續空投4件單件重量4.5噸的物資,可在超低空投送坦克、裝甲車輛和大型集裝箱等重物。俄羅斯在人車一體化空投方面可謂“一騎絕塵”,還在極地實現了重裝空投。此外,英、法等國在重裝空投領域也取得一定成果。

隨着戰場環境發生新變化,適應未來空降作戰需求,重裝空投正在被賦予新要求與新內涵。它的發展也呈現出如下趨勢:

一是空投裝備重型化。目前,世界各國軍隊裝備的重型武器裝備越來越多。要提高空降作戰能力,就要提高最大單件空投能力,實現重裝武器的連續空投。這勢必會對空中運輸平臺最大載重能力、重裝空投系統承受能力、投物傘的設計製造工藝等提出新要求。

二是空投落點精準化。傳統的重裝空投過程中,當武器裝備離開運輸機後,受各種因素影響,落點大多難以精準確定。隨着導航定位技術的發展以及相關飛控裝置的加持,今後重裝空投精準化將成爲趨勢。

三是空投人車一體化。當前的重裝空投,絕大部分國家的空降裝備與空降人員是分開的,空降人員落地後再去尋找裝備。俄羅斯在1998年開創了載人重裝空投的先河。試驗中,俄軍7名傘兵用“舍裏夫”無貨臺空投系統,乘坐BMD-3傘兵戰車從伊爾-76運輸機空投下來,取得成功。

事實證明,人車一體空投方式可以實現人員在落地後更快地投入戰鬥,大大提高空降部隊快速反應能力,因此很可能成爲今後各國實施重裝空投的選項之一。

四是空投物資集裝箱化。重裝空投對象還包括後勤物資。未來戰爭中,空降兵要在敵後作戰,更加需要大量作戰物資保障,包括彈藥、油料、食品、醫藥等。採用傳統的空投方式,物資散佈範圍大,不利於部隊收集和使用,無法快速形成戰鬥力;運用現有的重裝空投系統,由於物資種類多、數量龐大,不利於捆綁繫留且會增加準備時長。因此,有必要研製集裝箱式物資投送系統,在精準投送的基礎上,有效縮短部隊收集、分發物資時間,從而達成空降作戰應有的攻擊力和突然性。

版式設計:王皓凡

供圖:李學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