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最近臺當局有些慌,美國也開始焦慮了…… | 銳參考

近日,各方在臺海附近軍事活動大增:

4月4日,遼寧艦航母編隊在臺灣周邊海域進行訓練;4月7日,美軍“麥凱恩”號導彈驅逐艦穿航臺灣海峽;7日凌晨,臺灣西南空域出現美軍、解放軍以及臺軍軍機同時互相“監控”的場景。

臺海風雲突變,臺當局顯得有些慌。7日當天,臺當局外事主管部門負責人吳釗燮罕見對外聲稱,大陸針對臺灣的軍事威脅在增加,“如果遭到大陸的攻擊,臺灣將戰鬥到底”。

臺當局此前宣佈於4月7日至9日、13日至16日舉行有多種型號的導彈試射活動,臺“漢光演習”電腦兵推也將於4月下旬登場……

每當臺海局勢升溫的時候,有個老問題就會被重新提起——臺海若發生衝突,美軍會不會介入?一直以來,美國的對臺防務政策都是“戰略模糊”,即不明確表態大陸對臺動武時將採取何種應對手段。

長期以來,美國的學界和政界對改變這一戰略的討論並不多,他們認爲美國數十年來正是憑藉“戰略模糊”對大陸和臺灣保持着“雙向威懾”,從而令美國掌握主動、並“維持了東亞的現狀”。

但是近一段時間,隨着臺海情勢不斷升高以及所謂“兩岸軍力失衡”帶來的焦慮等影響,“戰略清晰”政策取代“戰略模糊”政策、明確對臺防禦承諾的討論在美國逐漸多了起來。

其中,美國外交學會會長、國務院前政策規劃局局長理查德·哈斯2020年發表的題爲《美國應當明確協防颱灣意圖》的文章,無疑是一顆震撼彈,該文章主張美國應當明確自己的意圖,即當臺灣有事之時美國將會實施軍事幹預。

哈斯稱“戰略模糊”已經無法對軍事上日益強大的中國大陸構成威懾;明確美國協防颱灣的意圖這一方針上的轉變在“一箇中國”框架下是可行的。

美國的一些東亞問題專家和前政府官員則對哈斯的論點進行反駁,認爲放棄“戰略模糊”就等於否定1972年中美聯合聲明的前提,反而“有損於臺灣的安全”。

1996年臺海危機時曾指揮美國“獨立號”航母戰鬥羣前往臺海的退役美國海軍上將埃利斯認爲,即使美國願意去協防颱灣,如果(臺灣自身)沒有能力,也沒有用。他從軍事角度列舉了臺軍在經費、裝備、訓練水平等方面與解放軍的巨大差距。

在3月2日的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前總統特朗普的第二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麥克馬斯特表示,他反對用“戰略清晰”取代“戰略模糊”,認爲美國兩任政府的行動傳達的信息已經很明確,並鼓吹美國必須幫助臺灣“加強防禦”,並加大在該地區的存在。

關於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的討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焦慮,在如何“威懾中國”的選項設置上有些慌不擇路。所謂“戰略清晰”將從根本上衝擊中美關係,必然會給“臺獨”勢力傳遞前所未有的嚴重錯誤信號,臺海的衝突風險將陡增。

每當美國官方渠道有“挺臺”言論、宣佈涉臺軍售、或者有涉臺軍事挑釁時,翻看民進黨當局的反應,後者自是免不了一陣“歡欣鼓舞、額手相慶”,或給自己吹口哨壯膽,大造輿論做着“倚美謀獨”的黃粱美夢,甚至瘋狂到鼓吹戰爭。真到引火燒身的那一刻,美國會在哪裏呢?

美國學界對此一直有不小的反對聲,認爲華盛頓應該避免給予臺灣太過明確的軍事安全承諾,防止被“臺獨”勢力利用,否則一旦兩岸擦槍走火,美國會被拖入軍事爭端。

美國主流民意向來也反對美軍涉入海外爭端,更別提是美國民衆心中沒有直接利益的地區。以芝加哥商會2019年的民調爲例,只有約35%的美國人支持出兵介入臺海爭端。

美媒提醒,即使是最激進的反華人士,也不應該瘋狂到把真實的戰爭風險引入到對華策略中。中方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臺獨’就意味着戰爭”。日本《產經新聞》的評論文章稱,美國只是把自己困在了一個完全不可能逾越的“紅線”的陷阱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