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中國資本市場經過30年風雨探索,公司數量、市場規模都得到了顯著提升——從最初的十幾家公司增長到如今的逾4000家,市場規模也攀升至百億,一躍成爲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

中國資本市場的籌建親歷者、早期參與者,如今在回顧市場建設時有何感受?又如何看待資本市場當前和下一階段的發展?

在4月8日舉辦的2021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商業論壇上,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高西慶,高盛前合夥人兼大中華區主席、春華資本集團創始人胡祖六,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總幹事、《財經》雜誌總編輯王波明,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孫瑋等回顧了中國資本市場30年建設。

“當初中國的企業像中石油中移動要上市,投行所做的工作,首先是經濟學家的工作,很多政策層面的事要協調,也涉及到管理諮詢的工作,最後纔是投行的工作,這一點跟成熟市場很不一樣,工作量更大、時間更長,從專業角度來說,也很刺激,很有挑戰。”胡祖六回憶道。

上世紀90年代初,多數中國企業並不熟悉股份制企業運行、公司治理。在此背景下,外資投行幫助中國企業上市,走向海外,“當初的市場比較封閉,外資參與主要是吸引中國企業到香港市場、紐約上市,外資投行扮演財務顧問的角色。”胡祖六說,目前企業IPO有標準流程,投行的工作更偏技術性,但在資本市場發展早期,投行的工作“並不簡單是投行的工作”。

孫瑋回憶了中石化海外上市的過程。“我們的客戶包括中石化,最開始它有約200萬員工,像一個大型社區。它的資產還包括醫院、學校,和美國的公司非常不同,我們當時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組,重組這項工作非常龐大,總共花了18個月時間才把這個交易完成。”她說。

1990年12月19日,A股市場正式開啓。30年來,中國資本市場逐漸發展壯大。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資本市場生態體系深化改革,註冊製成爲改革關鍵。

“經過30年發展,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整體的公共治理模式開始向更好的方向轉變。”高西慶說,“未來中國資本市場在數量上毫無疑問會繼續增長,質量上也將提高很多,資本市場建設最重要的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這三點是資本市場質量方面最重要的保證。”

“資本市場需要建立讓市場試錯、讓市場挑選贏家的發展理念。”胡祖六稱,未來10年是中國衍生工具發展的重要時期,一個成熟化的市場不只有現金的交易,未來還可以有股票的衍生工具、債券的衍生工具、外匯、商品期貨等等。

“最令人興奮的一點是資本市場開放的速度、對於國際投資者的開放程度。資本市場缺乏機構投資人,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引進更多的投資者,不僅是證券基金,也包括保險公司、養老基金,其實這樣的引入已經在發生了。”孫瑋表示,資本市場在引入機構投資者方面不斷有舉措落地。

王波明在論壇上指出,目前國內金融體系仍存在“銀行長、資本市場短”的情況,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重失衡。而提高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是資本市場深入改革的重要任務和目標之一。

孫瑋認爲,以銀行融資爲主導的融資體制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結果。“中國經濟增長最開始是以出口爲主導,之後以投資爲主導,目前是拉動需求、消費,雖然消費是目前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但基礎設施的融資,即以投資爲主導的經濟模式在當前階段仍然非常核心。”

“短資本、長銀行”的問題何解?胡祖六認爲,應進一步放松管制,尊重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幾百年通過積累、摸索甚至通過各種痛苦的經歷總結出了一套遊戲規則,中國可以參照,借用這個在不斷試錯過程中總結出來的遊戲規則,放開一點,讓市場更有活力。”他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