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打造智能汽車發展標準化 汽車智能計算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在滬上線

東方網記者王佳妮、衛宜斐4月10日報道:“自動駕駛汽車”近年來正逐漸進入公衆視線。伴隨着5G時代的來臨,人工智能技術得到進一步應用。就汽車行業而言,傳統駕駛已不能滿足人們對科技的“索求”,智能駕駛逐漸成爲產業競爭的焦點。截至2020年,電子電器佔整車結構比例已升至35%,而預計2030年,電子電器佔整車結構比例將升至60%。

近日,由汽車電子產業聯盟和上海機動車檢測認證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汽檢”)共同主辦的“計算智控汽車”高峯論壇在滬舉行,汽車智能計算系統公共服務平臺正式上線。

“現在的汽車行業非常需要一個開放的標準”

“如今,國內的智能汽車行業猶如武俠小說中的‘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獨門祕笈’。”英博超算總經理田鋒在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此前,汽車行業各家的“信息技術”都堪稱“絕密”,“到底是誰的更好”難以評判。田鋒表示,如果各家再這麼“藏着掖着”地發展下去,一定會面臨“內卷化”,“自己先和自己人掐起來,更遑論對標國際的信息技術水平”。

汽車智能計算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的上線恰是打破這種僵局的關鍵。地平線副總裁水冰也表示,現在的汽車行業非常需要一個開放的標準。

東方網記者瞭解到,上海汽檢將以汽車智能計算系統爲橋樑,通過這個平臺形成跨領域、跨行業、跨系統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推進“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促進汽車芯片、車載軟件、環境感知、計算決策、控制執行等系統從技術創新向落地應用邁進,爲中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計算產品作出貢獻,真正地在汽車行業實現“國產化”。

從“各自爲政”到“攜手並進”

2018年4月2日,汽車電子產業聯盟於北京正式成立。聯盟的成立,讓聯盟成員企業間一同交流、合作、信息共享,推動產業快速向前發展。在此之前,汽車行業頻現“玻璃門”,各個企業的數據沒有互通,沒有評估與交流。數據的格式、佈局完全不統一。

“汽車計算系統平臺的上線,標誌着國產化智能汽車的測試研究邁上新的臺階。”上海汽檢副總經理蒼學俊介紹,平臺成立後,將圍繞國家戰略,聚焦核心技術領域,着力突破關鍵產品;並集成各企業、各示範基地、各示範項目資源,着重加強硬件能力建設,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構建全技術鏈的標準研究和測試驗證能力;支持典型場景應用,促進智能計算產品應用落地,有效支撐國家汽車智能計算系統產業發展。

未來,汽車計算系統平臺還將“立足上海,面向全國,對標世界”,凝聚上海優勢資源,跟隨國家政策指引,進一步發揮計算平臺在智能汽車電子、信息、通信相關產業的引領作用,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發展。

從“感知智能”到“認知智能”

賽迪智庫點資信息研究所副所長餘雪松在發言時提到了“電子信息”和“汽車行業”發展的快慢。對於電子信息產品而言,研發週期短,更新換代快,而對於汽車行業來說,需要應用一個新技術,往往需要數年的沉澱、研發,和實際操作。

在這之前,針對許多網友所關注的“自動駕駛能否甄別複雜的路況”,水冰提到,現在設計的場景其實和實際應用的場景差別很大。爲解決這一問題,地平線決定讓行人,即實驗者穿上一種特製的衣服,這種衣服對於車載感知系統而言尤爲敏感,更有利於系統取得行人們做動作時的信息。

“這相當於給汽車戴上一副VR眼鏡,我們採集人們的動作信息,加入設計場景,然後看汽車的反應。”水冰解釋道,以此來測試的仿真系統將會更加貼近實際。除此之外,仿真系統還將被輸入雨雪、白天、黑夜、強弱光等不同天氣環境的信息,真正做到從“感知”到“執行”的一體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