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 泰勒

“5分鐘看完xx電影”“xx帶你看電視劇”“x分鐘快速看大片”……你可能經常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刷到這樣的視頻,隨着人們追劇節奏越來越快,這類短視頻甚至已經成爲觀衆的追劇新方式。

而剛剛,這樣的方式已經引起業內的震怒,逾70家影視傳媒單位及企業發佈保護影視版權的聯合聲明,表示將對目前網絡上出現的公衆賬號生產運營者針對影視作品內容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爲,將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

逾70家影視傳媒企業聯合聲明:

短視頻“搬運工”太多,將集中維權!

4月9日,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等發佈關於保護影視版權的聯合聲明。

中國電視藝術交流協會、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等協會,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芒果TV、咪咕視頻等視頻平臺以及正午陽光、華策影視、檸萌影業、慈文傳媒、耀客傳媒、新麗傳媒等影視公司共同呼籲廣大短視頻平臺和公衆賬號生產運營者尊重原創、保護版權,未經授權不得對相關影視作品實施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侵權行爲。上述權利人也會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共同遏制公衆賬號生產運營者未經授權使用影視作品的行業亂象。聯合聲明如下:

1. 對目前網絡上出現的公衆賬號生產運營者針對影視作品內容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爲,將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

2. 呼籲短視頻平臺和公衆賬號生產運營者切實提升版權保護意識,真正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在對影視作品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爲時,應檢視是否已取得合法授權,避免誤入侵權泥潭;

3. 呼籲社會各界積極對侵權內容予以舉報、刪除、屏蔽,共同預防、抵制侵權行爲,共同維護影視行業的合法權益。

抖音、B站、快手要慌了?

消息一出,網友紛紛議論,“抖音哪些剪輯號活不下去了”、“抖音利空吧”

近年來,短視頻發展迅速,成爲人們娛樂消遣的“殺時間”利器。其中有一類剪輯式短視頻以搞笑、滑稽的手法進行二次創作,爲觀衆介紹、評論時下熱門的電影、電視劇爲內容,製作成本低,卻十分受短視頻用戶的歡迎。比較典型的是“X分鐘看完XXX”系列。

這類視頻直接使用了原影視作品的畫面,由此引發了是否侵犯著作權的討論。其中關鍵涉及這類視頻是否屬於“合理使用”,比如谷阿莫就曾因爲此事被告上法庭。

曾經觀衆觀看一部影視劇的態度由影評主導,但現在是短視頻時代,各種視頻形式的影視號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

在B站裏,這一類視頻普遍較長,15分鐘以上是常有的事情,有的超長解說甚至長達一兩個小時。

在抖音裏,影視號抓住豎屏短視頻追求爽感、獵奇的特性,大量解說驚悚恐怖片,在極短的時間內崛起爲千萬大號。

通過重新剪輯、重新詮釋影視劇作品,這類“內容搬運工”賬號往往能吸引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粉絲,並能成功通過帶貨、直播、廣告等方式盈利。

同時,由於門檻低、“性價比高”,這類賬號還吸引了一個又一個模仿者,一些賬號的名字甚至還寫着“收徒”,他們不僅通過售賣“搬運教程”來牟利,教買家通過裁剪、抽幀、調速、水平翻轉、調飽和度等方式規避侵權的風險,還開高價課來傳授影視剪輯號變現的方法。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擁有近130萬粉絲的某博主以“一個電影,一個故事”爲名,幾乎每天更新一個裁剪後的影視作品。在其直播間中,多部上映電影不間斷播放,吸引了數百名用戶“圍觀”。在其直播間的“幕布”中,作者引導用戶下載其“推廣鏈接”中的遊戲,以賺取相應廠商的“推廣費”。

還有一些人在製作“搬運視頻”的同時,還通過販售“搬運教程”牟利。在某短視頻平臺上,擁有近60萬粉絲的某博主在直播間以每份99元的價格兜售“影視大咖解說課”;數據顯示,該“教程”已售出400餘份。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佈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9.27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爲8.73億,佔網民整體的88.3%。如此龐大的規模背後,短視頻涉及的侵權糾紛也越來越多。

《2020中國網絡短視頻版權監測報告》顯示,僅2019年至2020年10月間,12426版權監測中心對原創短視頻、國家版權局重點作品版權保護預警名單作品及重點影視綜作品的片段進行監測,覆蓋作品量超過1000萬件,累計監測到3009.52萬條疑似侵權短視頻,受委託已成功“通知-刪除”1276.92萬侵權鏈接,涉及點擊量高達2.72萬億次,按萬次點擊一元計算,挽回直接經濟損失2.72億元。

報告稱,短視頻正成爲互聯網知識產權侵權的最新高發地,熱門電視劇、綜藝節目、院線電影是被侵權的“重災區”。從短視頻侵權量排名前10的影視劇來看,口碑較好的經典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短視頻侵權量達到26.93萬條,《甄嬛傳》短視頻侵權量達到26.11萬條,《亮劍》短視頻侵權量達到17.67萬條。

央視網評: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

以剪輯之名行“蛀蟲”之事

五分鐘看完一部電影”讓人大呼過癮,經典作品“一號打盡”頗具噱頭,部分賬號、主播借“搬運”經典吸引粉絲,做大後通過帶貨、廣告等手段獲利,成爲互聯網知識產權侵權的最新高發地。

這種“商機”,也引來了一個個“模仿者”,從事影視素材“剪輯”的賬號層出不窮,翻炒“老梗”的主播也越來越多。他們不做內容的生產者,只做內容的“搬運工”,成爲侵犯原創作品版權的“蛀蟲”。

臨財苟得,見利忘義。相比於經典影視作品和原創視頻的製作成本,如此“拿來主義”的成本極低,侵權素材在某些電商平臺也唾手可得,不僅可以迅速實現流量變現,還販賣所謂的“教程”,把侵權的手段當商品二次牟利。

除此之外,這些“搬運號”通過“抽幀”“放大”等方式規避平臺審查,打着“作品評價”的名義,用“合理引用”的方式規避侵犯著作權的風險,走監管的“邊界線”,打法律的“擦邊球”,以種種隱蔽手段“迂迴作戰”。這些玩家通過經典吸引流量,夾帶私貨,插播廠商“推廣鏈接”,不知不覺中把錢裝進了兜裏。

“搬運”牟利,涉嫌侵權,不能任其遊走於法律和監管的邊緣。也許平臺監管技術進步和具有針對性的法律完善尚需時日,但治理這種非法牟利的行爲應該本着兩個原則:一是將是否存在營利行爲作爲侵權與否的重要判斷標準;二是在對侵權者的認定上,不能僅以賬號治理爲對象,而要徹底懲治賬號運營背後的人和機構,從而釐清相關責任,斬斷侵權“黑手”,填補短視頻侵權的治理空白,爲原創者營造一個更爲乾淨清朗的發展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