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新聞

人民幣外匯期貨離我們還遠嗎?

來源:海王愛望海 

日前,中國央行官網一篇工作論文引起市場關注——《對人民幣匯率全球定價機制的一個動態觀察》。該文使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利用VAR模型研究了美元兌人民幣在岸即期匯率(CNY)與香港離岸即期匯率(CNH)、新加坡離岸即期匯率(CNS)、美元兌人民幣NDF(1月期限)、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期貨(CUS)之間的相互影響,得出了各類市場人民幣匯率相互聯繫日益緊密,人民幣期貨價格對離岸和在岸的即期匯率在“811”匯改後產生了“單向顯著影響”。這可能說明央行已開始着手引入人民幣外匯期貨。這款豐富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的匯率衍生品離我們還遠嗎?

1、產品準備成熟

2、現實需求強烈

注:遠期外匯買賣中,如其中一個幣種爲人民幣,則將遠期外匯買賣稱爲遠期結售匯

3、監管恐會謹慎

人民幣外匯期貨的本質功能是幫助市場參與者規避匯率風險。如果匯率期貨的價格機制本身缺乏波動性,參與者就缺乏了參與期貨交易的積極性,那人民幣外匯期貨市場就形同虛設。爲了保證期貨市場的波動性,各國一般都採用浮動匯率制、放鬆實需要求、允許槓桿交易、實現利率市場化。而目前我國監管制度中還難以做到以上四點,因此人民幣匯率期貨,恐難在短期內出臺。

目前我國施行的是以市場供求爲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每日人民幣兌美元變化幅度不能超出每日中間價的向上2%和向下2%。2017年之後監管層又引入了逆週期調節因子。而且每日匯率交易不連續。如果未來交易所推出人民幣外匯期貨,那麼勢必要求匯率變動要排除監管層的不必要干預,使得匯率期貨市場能夠全部反應市場力量。而目前要放開以上要求還不大現實。

雖然國際上看,澳大利亞、印度和南非等國剛推出外匯期貨時,國內仍採取實需原則。但在產品推出幾年後,紛紛放棄了實需的要求。目前我國對於經常項下收匯逐漸放鬆了實需背景審覈,但對於售付匯方向、資本項下外匯業務實需要求仍然嚴格。強調實需審覈,可能會導致匯率期貨交投不活躍,不利於匯率期貨市場的發展。

匯率期貨成本低的一個表現就是槓桿率高。交易活躍之後可能在某些市場情況下加劇匯率的波動。如果監管層面對於實需要求不能放鬆,不允許炒匯,那麼槓桿交易就更加不允許。

外匯期貨是一種遠期交易,本質上涉及到包含人民幣在內的兩種貨幣的利差交易。這就要求人民幣利率要實現市場化。雖然目前我國逐步建立了以公開市場操作利率爲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貸便利利率爲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體系,但是還存在政策利率和市場利率傳導不順暢、市場利率不夠市場化的特點。這都將影響匯率期貨的定價和交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