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大河報

4月10日,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京東科技集團聯合主辦,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CIFER)和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CFD)承辦的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線上召開。

在以“全球經濟展望”爲主題的圓桌論壇環節,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將由中國領先轉爲美國領先,各個經濟體之間的分化以及行業之間的分化仍然會持續。

預期中國與全球經濟增長差縮小至3%

朱海斌表示,2021年將是一個全球經濟在後疫情時代強勁復甦的年份。就在不久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調2021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爲6%,摩根大通對於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爲6.5%,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最強勁的經濟增長水平,而且在最近幾個月這一預期還在不斷的上調。

“從引領全球復甦動力而言,2020年毫無疑問中國一馬當先,中國是第一個實現‘V型反彈’,也是2020年唯一一個錄得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但在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將由中國領先轉爲美國領先。”朱海斌說。

這一結論如何得出?

朱海斌表示,首先從中國跟全球的經濟增長差來看,2020年中國領先全球經濟增長約6個百分點,2021年摩根大通預期這一數值會縮小至3個百分點左右。

此外,判斷經濟增長走勢除了同比的增長概念,環比也是研究全年經濟中非常重要的指標之一。

朱海斌表示,中國在2020年二季度到四季度期間環比增速非常強勁,但在今年隨着中國政策刺激的退出,摩根大通預計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環比在4個季度中大約會回到5~6%之間。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美國經濟復甦相對比中國較爲滯後。隨着今年美國後疫情期間正常復甦,以及拜登政府宣佈的1.9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法案,會導致美國的環比經濟增速呈現非常高的增長,預測在二季度美國環比增速會超過9%,三季度會超過8%。

“所以從環比的概念來講,美國的經濟增長今年大概率會強於中國,這是同去年或者說在後疫情之後一個比較大的變化。”朱海斌說。

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與分化同步進行

對於2021年的整體經濟發展預判,朱海斌認爲,雖然全球將迎來整體的全面復甦,但全面復甦背後是一個更加嚴重的分化。

這種分化既包括髮達國家和發展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分化,也包括髮達國家之間內部的分化。美國經濟增長會領先歐洲和日本,直到今年年底幾個發達國家經濟體之間的經濟復甦仍然會存在相當大的距離,可能要到2022年,歐洲和日本的GDP才能夠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

發展中國家之間也會出現非常強的分化,中國和新興的亞洲市場復甦會更加強勁,而拉美國家預計直到2021年年底仍然會顯著低於2019年經濟水平。

在當天的主旨演講環節,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分享了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中一些值得關注的數據:“從總供給側來看,工業反彈很強,服務業反彈很弱,因爲服務業跟人的接觸密集型,比如旅遊業跌了近60%。從總需求側來看,去年投資貢獻很大,佔整個GDP的52%以上,進出口貢獻佔13%,從增長的角度來說,消費是負貢獻。”

在朱海斌看來這也是分化的特徵之一:“一個非常明確的復甦次序是中國的生產端、投資出口、工業增加值等指標最先回到疫情之前的增長軌道,但消費和服務業相對比較滯後。美國則是相反,首先復甦的是居民消費,服務業跟生產端應該在今年有望慢慢向上追趕。”

分化背後的兩點原因

對於以上分化背後的原因,朱海斌闡述了兩個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各個國家疫情防控措施以及在疫情得到控制以後,經濟重啓次序方面的不同。比如中國首先是復工復產,然後再慢慢取消人羣流動的限制。而在歐美國家這個順序基本相反,首先是人羣活動限制的放鬆,然後纔是企業復工復產。

另一方面則主要在於經濟政策的力度和重點的不同。

除了1.9萬億美元經濟救助計劃以外,3月31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發表講話,並公佈了一項2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計劃。該計劃爲期8年,爲拜登-哈里斯政府“重建更美好未來”(Build Back Better)計劃的一部分,旨在重建美國老化的基礎設施,推動電動汽車和清潔能源,創造就業機會。

朱海斌坦言,美國疫情之後的財政刺激和降息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大,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

而且在政策的支持重點方面,美國更加關注居民現金轉移。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數據顯示,2020年4月,美國個人儲蓄率創下了33%的歷史最高水平。

“這是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數字,其實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政府這種財政的直接的支持。中國居民消費恢復相對而言更加緩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政府對於居民部門的直接的財政刺激相對有限。”朱海斌分析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