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无数登山客蜂拥至尼泊尔,攀登境内一座座壮丽的山峰。但在这个登山胜地里,却有一座山峰至今从未有人攻顶过……

那座无人攻顶过的山

拥有无数山头的尼泊尔,是不少登山客心目中的圣地,多年来人们更是登遍尼泊尔境内大大小小的山头,“登山经济”也为尼泊尔带来不少观光收入。

然而,在这么一个盛行登山的国家里,却有一座山从未被人攻顶过。

曾经是湿婆神的家

“鱼尾峰”(Machhapuchhare)位于尼泊尔中部的城市博卡拉(Pokhara)四周,海拔约6,993米高。它的名字来自于整座山峰的外型,从远处望去,鱼尾峰的外形就仿佛一条鱼的尾巴一样。跟我国的珠穆朗玛峰、乔戈里峰、嘎贡山等一样,虽说攀登难题,但也不至于无人登顶。那是什么原因呢?

根据印度教的传说,鱼尾峰曾是湿婆神(Shiva)栖身的地方之一,因此成了四周居民心目中的“圣山”。出于尊重当地信奉的缘故,尼泊尔并不答应本国人或是外国观光客擅自登上鱼尾峰的峰顶,而在这座山的历史上,也只有寥寥数人有过差点攻顶的纪录,1950年代的英国军官罗伯茨(JimmyRoberts)就是其中之一。

原来有座鱼尾峰

在1936年时,罗伯茨首度听说了鱼尾峰的存在,但热爱登山的他却一直等到1950年才有机会亲身目睹鱼尾峰的壮丽。那场相遇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形容道:“(当时,)鱼尾峰在皎洁的月光中闪闪发光,像是一座超然于世外的白色金字塔。”

从此以后,登上鱼尾峰的峰顶,便成为了他毕生最大的心愿。

差点攻顶的人们

1957年,罗伯茨加入了英国着名登山客诺伊斯(WilfridNoyce)筹组的鱼尾峰登山队,首度有了一圆美梦的机会。

然而,这支登山队在攻顶的时候赶上补给题目,导致登山队必需拆伙,只有两人可以继承往前攻顶,其他人都得折返下山。这时,尽管罗伯茨将登上鱼尾峰的峰顶视为人生一大目标,他却加入了下山步队的行列离开鱼尾峰。至于诺伊斯所在的攻顶步队,终极也因恶劣天候而没能成功登顶。

不攻顶是为了遵守诺言?

不外,也有人表示诺伊斯没能攻顶的原因除了天候,还由于他在出发前便已经承诺当时的尼泊尔国王他会尊重当地民众的信奉,不会踏足鱼尾峰的峰顶。

真正成为一座没人攀登的山

无论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总之这支登山队在1957年时并没有攻顶鱼尾峰。但真正令人意外的是,热爱鱼尾峰的罗伯茨在攻顶失败后,便找上了当时的尼泊尔政府,成功说服他们日后不再开放登山客登上鱼尾峰的峰顶。

为什么不让后代人攻顶?

身为一个如斯热爱鱼尾峰的人,罗伯茨的举动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甚至怀疑他自己当不成第一个攻顶的登山客,便以这种方式让后人都无法攻顶。但他的朋友说道:“罗伯茨不是那种自视甚高的登山客。尽管此举确实让人觉得他很傲慢……,但这并无法代表他在现实生活中温柔的那一面。”

为了尊重当地民众信奉

有人说罗伯茨的举动一部分是出于尊重乔姆隆人(Chomrong)的信奉。乔姆隆人是一群住在鱼尾峰山脚下的居民,在他们的观念里,鱼尾峰就是一座圣山,因此有些人也对登山客三不五时就想征服这座“圣山”的行为很感冒,才让与乔姆隆人交情不错的罗伯茨决定提出这个希奇的要求。可能根本不是圣山?

不外这个说法却被尼泊尔地理学家古隆(HarkaGurung)所驳斥,他在切身走访当地后,发现鱼尾峰四周的居民并没有特别正视这座山,反而将四周的山一概称作“kling”,即当地语言中“雪”的意思。若真要说起宗教仪式的话,当地牧人也就只有在跟着季节逐步演变,带着羊群在高山、山脚间移动时,会在山上进行印度教传统祈福典礼“供养”(puja),来为羊群祈福,好像没有特别将鱼尾峰看作是“圣山”的意思。

就算鱼尾峰真的有独一无二的宗教地位,古隆也举了日本的富士山为例,证实一座山的“宗教价值”与“开放攀登”实在可以共存共荣,因此力主尼泊尔应该开放登山客攻顶鱼尾峰。

那个独一攻顶过的人

不外若要严格说起来,鱼尾峰或许早已被人攻顶。根据街市传说,在1980年代时,新西兰登山客丹兹(BillDenz)便已偷偷完成攻顶豪举,成为史上独一一位在鱼尾峰峰顶留下足迹的人。可惜的是,目前人们还找不到任何足以证实他攻顶过的证据,他本人也在1983年死于喜马拉雅山的一场雪崩,使得“有没有人登上鱼尾峰的峰顶?”成了无解谜题。

鱼尾峰,美的缩影

不外就当地居民的态度来看,大部分人依旧倾向不开放登山客攻顶,借此来保护这座独一无二的山峰。实在鱼尾峰的山顶并不是用来征服,而是应该要以双眼来赏识的。

多年来,鱼尾峰的美感激励了很多诗人、作家和艺术家。在无数民谣中,这座山享受到了人们的赞美。鱼尾峰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美的缩影。

尽管不能攻顶,到鱼尾峰住个几晚倒不是难事。在向导的带领下,旅人实在有机会到鱼尾峰的基地住上几晚,沉醉在鱼尾峰无与伦比的壮丽当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