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無數登山客蜂擁至尼泊爾,攀登境內一座座壯麗的山峯。但在這個登山勝地裏,卻有一座山峯至今從未有人攻頂過……

那座無人攻頂過的山

擁有無數山頭的尼泊爾,是不少登山客心目中的聖地,多年來人們更是登遍尼泊爾境內大大小小的山頭,“登山經濟”也爲尼泊爾帶來不少觀光收入。

然而,在這麼一個盛行登山的國家裏,卻有一座山從未被人攻頂過。

曾經是溼婆神的家

“魚尾峯”(Machhapuchhare)位於尼泊爾中部的城市博卡拉(Pokhara)四周,海拔約6,993米高。它的名字來自於整座山峯的外型,從遠處望去,魚尾峯的外形就彷彿一條魚的尾巴一樣。跟我國的珠穆朗瑪峯、喬戈裏峯、嘎貢山等一樣,雖說攀登難題,但也不至於無人登頂。那是什麼原因呢?

根據印度教的傳說,魚尾峯曾是溼婆神(Shiva)棲身的地方之一,因此成了四周居民心目中的“聖山”。出於尊重當地信奉的緣故,尼泊爾並不答應本國人或是外國觀光客擅自登上魚尾峯的峯頂,而在這座山的歷史上,也只有寥寥數人有過差點攻頂的紀錄,1950年代的英國軍官羅伯茨(JimmyRoberts)就是其中之一。

原來有座魚尾峯

在1936年時,羅伯茨首度聽說了魚尾峯的存在,但熱愛登山的他卻一直等到1950年纔有機會親身目睹魚尾峯的壯麗。那場相遇在他心目中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他形容道:“(當時,)魚尾峯在皎潔的月光中閃閃發光,像是一座超然於世外的白色金字塔。”

從此以後,登上魚尾峯的峯頂,便成爲了他畢生最大的心願。

差點攻頂的人們

1957年,羅伯茨加入了英國着名登山客諾伊斯(WilfridNoyce)籌組的魚尾峯登山隊,首度有了一圓美夢的機會。

然而,這支登山隊在攻頂的時候趕上補給題目,導致登山隊必需拆夥,只有兩人可以繼承往前攻頂,其他人都得折返下山。這時,儘管羅伯茨將登上魚尾峯的峯頂視爲人生一大目標,他卻加入了下山步隊的行列離開魚尾峯。至於諾伊斯所在的攻頂步隊,終極也因惡劣天候而沒能成功登頂。

不攻頂是爲了遵守諾言?

不外,也有人表示諾伊斯沒能攻頂的原因除了天候,還由於他在出發前便已經承諾當時的尼泊爾國王他會尊重當地民衆的信奉,不會踏足魚尾峯的峯頂。

真正成爲一座沒人攀登的山

無論真正的原因是什麼,總之這支登山隊在1957年時並沒有攻頂魚尾峯。但真正令人意外的是,熱愛魚尾峯的羅伯茨在攻頂失敗後,便找上了當時的尼泊爾政府,成功說服他們日後不再開放登山客登上魚尾峯的峯頂。

爲什麼不讓後代人攻頂?

身爲一個如斯熱愛魚尾峯的人,羅伯茨的舉動讓很多人摸不着頭腦,甚至懷疑他自己當不成第一個攻頂的登山客,便以這種方式讓後人都無法攻頂。但他的朋友說道:“羅伯茨不是那種自視甚高的登山客。儘管此舉確實讓人覺得他很傲慢……,但這並無法代表他在現實生活中溫柔的那一面。”

爲了尊重當地民衆信奉

有人說羅伯茨的舉動一部分是出於尊重喬姆隆人(Chomrong)的信奉。喬姆隆人是一羣住在魚尾峯山腳下的居民,在他們的觀念裏,魚尾峯就是一座聖山,因此有些人也對登山客三不五時就想征服這座“聖山”的行爲很感冒,才讓與喬姆隆人交情不錯的羅伯茨決定提出這個希奇的要求。可能根本不是聖山?

不外這個說法卻被尼泊爾地理學家古隆(HarkaGurung)所駁斥,他在切身走訪當地後,發現魚尾峯四周的居民並沒有特別正視這座山,反而將四周的山一概稱作“kling”,即當地語言中“雪”的意思。若真要說起宗教儀式的話,當地牧人也就只有在跟着季節逐步演變,帶着羊羣在高山、山腳間移動時,會在山上進行印度教傳統祈福典禮“供養”(puja),來爲羊羣祈福,好像沒有特別將魚尾峯看作是“聖山”的意思。

就算魚尾峯真的有獨一無二的宗教地位,古隆也舉了日本的富士山爲例,證實一座山的“宗教價值”與“開放攀登”實在可以共存共榮,因此力主尼泊爾應該開放登山客攻頂魚尾峯。

那個獨一攻頂過的人

不外若要嚴格說起來,魚尾峯或許早已被人攻頂。根據街市傳說,在1980年代時,新西蘭登山客丹茲(BillDenz)便已偷偷完成攻頂豪舉,成爲史上獨一一位在魚尾峯峯頂留下足跡的人。可惜的是,目前人們還找不到任何足以證實他攻頂過的證據,他本人也在1983年死於喜馬拉雅山的一場雪崩,使得“有沒有人登上魚尾峯的峯頂?”成了無解謎題。

魚尾峯,美的縮影

不外就當地居民的態度來看,大部分人依舊傾向不開放登山客攻頂,藉此來保護這座獨一無二的山峯。實在魚尾峯的山頂並不是用來征服,而是應該要以雙眼來賞識的。

多年來,魚尾峯的美感激勵了很多詩人、作家和藝術家。在無數民謠中,這座山享受到了人們的讚美。魚尾峯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美的縮影。

儘管不能攻頂,到魚尾峯住個幾晚倒不是難事。在嚮導的帶領下,旅人實在有機會到魚尾峯的基地住上幾晚,沉醉在魚尾峯無與倫比的壯麗當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