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賈平凹的第15部小說《老生》英文版,最近由英國查思出版社出版發行。4月9日晚21時(北京時間),“賈平凹翻譯文學國際研討會”以線上線下形式同時在英國、美國、加拿大、中國的北京和西安“開壇”,歷時一個半小時。本報記者在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外語沙龍線下現場目擊了全過程。

賈平凹,英國翻譯家韓斌(Nicky Hurman),加拿大翻譯家龐夔夫(Christopher Payne) ,中國翻譯家、陝西省翻譯協會會長、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鬍宗鋒教授,英國翻譯家、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羅賓吉爾班克(Robin Gilbank)等作家、翻譯家、專家和出版人,與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百餘師生共同探討文學作品的翻譯與中國文化。據悉,線上線下參會人數突破2000人。

英文版《老生》是賈平凹繼《浮躁》《廢都》《極花》《高興》《土門》之後在海外出版的第6部英文版譯作。

“《老生》是在中國的土地上生長的中國故事,用中國的方式來記錄百年的中國史,力圖展現現代中國的發展縮影。它的跨度比較長,就是要說明我們是從哪裏來的、怎樣一步步走來、要走到什麼地方去,從中可以看到將近百年時間中國人的腳步、中國人的道路。”賈平凹簡要回顧了《老生》創作的背景和故事梗概。書中的“老生”,是一個在葬禮上唱喪歌的職業歌者,他身在兩界、長生不死,超越了現世人生的侷限,見證、記錄了幾代人的命運輾轉和時代變遷。

“當代中國文學的寫作可以說,沒有現代意識是不可想象的,而如何將現代意識寫出屬於中國的色彩,這是我一直追求的。”賈平凹還介紹了《極花》《古爐》《暫坐》等小說的創作過程和表現主題。他說自己是站在故鄉和西安這兩個地方來“觀察中國、認識中國、表達中國”的,讀懂農村才能真正讀懂中國。“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隨着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的東西在衰敗,而在這個社會大變革時期肯定會有一兩代人的遭遇,《極花》就是一個令我們心碎的故事。”他說。

賈平凹認爲,“世界文學其實就是翻譯文學,如果不翻譯,誰也不知道你。因爲陝西的很多方言都是古代話在民間以特殊方式保留下來的。只要對中國古代文學稍有了解,就會讀懂陝西方言。翻譯的過程其實也是重新創作了一次。我要對這些翻譯家表示我自己的敬重,向他們致敬。”。

加拿大翻譯家龐夔夫在介紹《老生》翻譯過程時認爲,翻譯之道,貴在神似。表面上看,翻譯的是文字,實際上翻譯的是文化。“要讀懂中國小說,必須瞭解中國文化,瞭解中國歷史,瞭解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中國文化具有現實主義特點和人文主義精神,這也是中國文化有別於其他文化的顯著特點之一。”

陝西省翻譯協會會長、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鬍宗鋒教授,英國翻譯家、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羅賓吉爾班克是一對好搭檔。從2008年起,除日常教學外,兩人致力於陝派文學作品的翻譯出版工作,致力於“讓世界讀者熟知中國小說和陝西作家走向世界”,他們英譯了賈平凹的《廢都》《土門》《高興》《白夜》《老生》等作品,還翻譯了陳忠實、賈平凹、穆濤等作家的小說和詩歌,翻譯總量超過200萬漢字,幾乎涉獵了陝西所有的文壇名家。

“高水平的翻譯實際上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絕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沒有紮實的中國文學、歷史、哲學文化素養,難以勝任翻譯工作。”昨晚,羅賓吉爾班克通過自己對“肉夾饃”等陝西飲食的觀察,揭示文化對翻譯的重要性。他說,翻譯是爲內容服務的,應利用好翻譯這一工具與媒介,使世界更好地瞭解中國。中國的聲音不再僅僅是隻有中國人在聽,全世界的人都在聽。

胡宗鋒教授告訴記者:“翻譯是通向不同語言文化的橋樑,可以讓複雜的世界變得簡單。要想改變部分西方民衆對中國的片面認知,把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翻譯成西方文字出版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許多漢學家、翻譯家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他們翻譯的中國作品在海外獲得了較好的傳播,更多的外國民衆在閱讀中增進了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也對當今中國的發展道路有了更深入瞭解。

今年的下半年和明年的上半年,賈平凹的《暫坐》《秦腔》和《古爐》三部作品也將完成翻譯,陸續出版。

賈平凹已出版的作品版本達300餘種,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俄語、越語、日語、韓語、越語等30餘種,被改編爲電影、電視劇、話劇、戲曲等20餘種。

文:文匯報駐陝記者 韓宏

圖:韓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