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犹太人吉尔斯谎称自己是波斯人在刑场保住了性命,只因为一位德国军官要找一个波斯人教自己波斯语。为了活下去,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吉尔斯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斯语”单词。


军官其实早已厌倦了战争,并且也对德国战后的未来并无信心,最大的精神寄托便是学会波斯语好在战后去德黑兰寻找因为他参加纳粹而与他决裂的哥哥并开一家餐馆,于是这两个人围绕着一门完全虚假的语言展开了一场生存的博弈。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想,我们从一部电影中想要真正汲取的究竟是什么呢,我推荐三星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不好,也不是意义不够深刻,而是它从艺术角度上来说真的是不够唯美,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真实而让一部电影从头至尾都如此黑暗沉重,那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看纪录片呢?

电影终究还是一门美的艺术,用镜头记录某一段历史中的某一个时刻,时光已逝,记忆渐薄,唯有影像永恒,记录下那一个个易逝的瞬间。几十年前看过的一部前南斯拉夫的二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多年过去里面的情节已经模糊,只记得一位地下党员被打死的那一刻,仿若名画《维特鲁威人》一般静静地躺在地上,广场上鸽子呼啦啦地飞起来。


杀戮之后一切归于静谧,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这样美丽古老的一座城市,一位普通的体面的钟表师,原本可以平平静静的生活终老,战争毁灭了美好的一切,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如此巨大而深重的灾难,电影用这个唯美的方式将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从来不曾磨灭。

本片也许为了突出“来源于真实事件”的剧情,电影刻意保持了镜头的疏离与情感的克制,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想象中两位主角的情感碰撞和惺惺相惜,什么都没有,一位无表情无话语,求生欲压倒性的取代了其他任何多余的情感,另一位貌似打开心扉的诉说,也只是因为实在是太孤独,集中营里并无合适和安全的倾诉对象,他对“波斯人”倾诉其实和对一只猫说话没有任何区别,也根本不需要得到回应。

但是即便是纳粹刽子手和犹太人,既然让他们相遇,为什么就不可以拍的唯美一些,像《黑皮书》中的犹太人爱丽丝和党卫军蒙茨一样,为什么不可以有深情,爱丽丝和蒙茨躲在船上听到收音机中传来德军宣布投降的消息,她为之做出莫大的牺牲而盼来的胜利没有给她带来想象中的狂喜,爱丽丝突然说: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

是啊,就如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所说:“纵是乱世,总还有一个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却连这一点都是奢望,蒙茨死去的那一刻,悲伤的一定不仅仅是爱丽丝,那一刻我们也迷茫了,在是非、正义和邪恶中彷徨不已,而“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你看”,画面越唯美,毁灭时的心灵震撼就越沉痛,这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美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