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飽”,叫做“怕小孩子沒喫飽”。但是爲了哄小孩多喫,不斷地“再喫一口就好”、“喫完就可以……”,卻可能造成更多反效果。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爲更好的自己。

搜尋公衆號 ''親子天下''關注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黃敦晴

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心裏、嘴裏都常有一種“飽”,叫做“怕小孩子沒喫飽”,在餵食、或督促孩子喫飯時,忍不住說“再喫一口就好”、“喫完這一口就可以喫甜點”、“喫完這一口就可以去玩”……。

這種心情,中外皆然,連話術也類似。美國育兒媒體Moms.com刊登教養作家葛洛森(Megan Glosson)的文章,整理了相關研究,提醒父母這幾句話的盲點,並提出其他建議。

避免用“再一次”、“喫完……才能……”

因爲這些話,可能會讓還在發展認知和語言的孩子覺得困惑。例如,孩子會搞不清楚大人的“再……就好”究竟是什麼意思。因爲“再一口就好”的結果,常常會有接下來的“再一口”、又一口。

但其他的“再一次”卻未必如此,像是在遊樂場“再玩一次就要回家了”的結果,就不一定會有“再玩一次”,而是真的要回家,也難怪有些孩子會一直重複“再玩一次就好”。他們可能以爲可以一次再一次,未必是真的想耍賴。

另外,這也會影響小孩對自己身體的自然感知,以及被迫在自己的感受和大人的強迫餵食間做選擇。例如,有可能孩子當時真的覺得飽了,喫不下,爲了聽話或無法拒絕而一直喫下去。或者,孩子說了很飽,但是大人堅持要再多喫一口、又一口。

感覺與認知發展還未臻成熟的孩子,可能因此會對“飽”的感覺和意思感到錯亂,或是喫太多而引發其他健康問題,甚至長期的飲食失調。

至於,“喫完……(如蔬菜)才能喫……(如甜點)”、“喫完……才能玩……”,這樣的話,則可能讓孩子以爲,得先喫完的東西似乎比較不好、不討人愛、是苦差事。比較後喫的東西、或是喫完才能做的事情,變成一種獎勵,是一件令人嚮往的事。久了以後,恐怕會養成錯誤的認知與飲食習慣。

讓孩子練習分辨是“飽”還是“餓”

其實大人希望孩子多喫,都是出於好意,怕他們營養不夠、不均衡、或沒喫飽。所以解方也在於,教小孩體認飽與餓,並且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首先是大人跟小孩要對孩子的“飽”或“餓”有共識。大人可以跟小孩解釋,也在餐與餐間教孩子體驗“飽”跟“餓”,以及“喫太少、沒喫飽”,和“喫太多、太脹了”,分別是什麼感覺。

例如,當小孩喫到開始玩食物、或是停止進食、完全忽視食物時,就可能是不餓了。這時可以趁機問他們,是不是覺得飽了,是不是喫好了。這也可以幫助、鼓勵他們跟大人溝通是不是喫飽了這件事。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聆聽身體的訊號,並且觀察自己的飲食習慣。

另外,大人也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例如,規律的正餐、點心時間,包括合適的份量。因爲,常常孩子是在二餐中間喫太多零食,真的不餓;或是發現只要正餐少喫,就會有更多喜歡的點心。

甚至,進食時間與份量不一致,會讓孩子在有食物、或喜歡的點心時大喫大喝,因爲擔心接下來不知道何時還會有這些食物,結果就會連大人也搞不清楚,孩子是真的飽了還是餓着。

要孩子“再喫一口”、“喫完這一碗”,都是爲了讓孩子健康地喫飽,但孩子不見得理解這樣的深意。不如規律地給孩子健康、份量合適的食物,教孩子健康的飲食選擇,也讓孩子告訴大人飽了沒。

★版權所有,轉載請加註作者及出處,出處爲親子天下微信公衆號。

看更多:

擔心娃喫不飽,你可曾先問自己:喫飽了嗎?

關於孩子喫飯這件事,老師的困擾

看小孩喫飯大人都氣飽了?父母一定要鬆綁的9個喫飯規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