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宋之際,我國已經基本完成了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過程,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但京師仰仗的錢糧都要從江南北運,京杭大運河是江南錢糧北運的最重要水道。要說地理上的中間段,運河邊上的徐州可能更接近,但徐州最大的問題是距離江南稍遠,而淮安就不存在這個問題。現在稱爲江蘇省淮安市的淮安府,在明清兩朝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咱們從漕運的角度講一講。

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利在千秋萬代,雖然目的是從江南運糧。隋朝東都在洛陽,從洛陽到杭州的運河分三段,先溝通黃河與淮河,再從淮河經淮安南下經運河至長江北岸的揚州,再過江經運河到杭州。淮安因具有淮河這個優勢,可以說是洛陽與江南之間最爲重要的水運重鎮。安史之亂後,唐朝失去了對河北等地的控制,所能用的錢糧主要來自江南,這更加提高了淮安在這條生命運輸線上的特殊地位。一旦淮安不爲朝廷控制,整條運輸線都將癱瘓。宋朝也差不多,只不過元朝更加重視海運,淮安的地位有所下降。

淮安的地位再次提高,是明成祖朱棣把國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之後。出於各種考慮,朱棣在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停止了元朝時興盛的海運,主要走運河。你會問運河上的哪一個碼頭不重要?都重要,但如前所述,淮安的優勢是與舊都南京近。南京往北有兩大屏藩,西北是皇帝老家鳳陽府,東北是淮安府,二府皆在淮河南岸、長江北岸,可互爲犄角守護南京。具體來說,鳳陽之重,更在於軍事,有中都留守司;淮安之重,更在於漕運。

  也是這一年,平江伯陳瑄奉成祖之命,開淮安的清江浦水,引洪澤湖水入淮,以清水道。明朝非常重視淮安在整條漕運體系中的支點作用,明景帝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景帝讓副都御史王竑出任新設的漕運總督,兼任巡撫淮安府、揚州府、廬州府(安徽合肥)、鳳陽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駐在淮安府。當時的南直隸(含今江蘇、安徽二省)在長江北岸的府州皆在王竑管轄之下。

換個角度說,明朝的淮安可以說是大半個南直隸的省會。鑑於京杭大運河之於明朝國運的關鍵作用,漕運總督設在淮安,等於是明朝把本朝國運都系在淮安。淮安“安”則天下安,淮安如果有一點風吹草動,勢必會影響明朝的統治。清朝取代明朝後,因清朝的龍興之地在關外的盛京(遼寧瀋陽),故而刻意打壓以南京爲省會的江南省(原明朝的南直隸省),將江南省分爲安徽和江蘇二省。但是,清朝經濟的南重北輕沒有任何改變,江南依然承擔着北方統治中心的經濟運轉,京杭大運河的地位不降反升。

咱們現在看黃河,出了河南開封后就朝東北方向進入山東入海。實際上,在清文宗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之前的六百多年間,黃河出開封后是朝東南方向出徐州進入淮安與淮河、運河交匯。由於黃河是個水老虎,經常氾濫成災,不但給中下游地區造成巨大災難,同時嚴重影響了京杭大運河的暢通,進而給清朝統治造成麻煩。

清朝有兩大非地方性的專業總督,一個是漕運總督,一個就是河道總督。漕運總督衙門一直駐在淮安,而河道總督衙門則從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從山東濟寧府遷到江蘇淮安府。有意思的是,兩個專業總督府的衙門相隔也就十幾公里。要知道,全國當時不過九個總督府,淮安一個府居然就佔了兩個,“天下九總督,淮安居其二”,可見淮安之重要。

有人說康熙皇帝一生就做了三件大事,其中第一件最有名,就是平定以吳三桂爲首的三藩之亂。另外兩件事則不太爲人所知,二是治理河務,三是整頓漕運,而這兩件大事都基本上圍繞着淮安進行。

淮安的交通樞紐地位並沒有什麼變化,而是有某種程度的強化。清朝京師的經濟運轉就指望這一條大運河,是萬不能出事的,甚至都不能出現堵塞。如何防止運河堵在淮安呢?畢竟南北的漕運船隻實在太多了。清朝的辦法是,一些北方府縣的船隻從南方北上至淮安後,要在清江大閘上卸貨,改由陸地運輸,雖然成本提高,但至少保證了運河的南北暢通。 

  淮安一直不是省會,但那只是名義上不是,實際上和省會沒有區別。古人說淮安“有漕運總督所居,衙門倉庫司星羅棋佈,儼然一省會矣!”由於漕運經濟的繁榮,大量人口來到淮安,乾隆時期,不說淮安府全境,僅府治山陽縣的常住人口不下幾十萬。清朝江湖有兩大幫,一曰漕幫,二曰鹽幫,鹽業的興盛是建立在漕運興盛的基礎上,又離不開淮安。清朝的淮安吸引了大量的鹽商來此發展,淮安的鹽都氣象不遜於揚州。

圖-淮安市淮安區京杭運河俯瞰

在沒有現代交通條件下的淮安是公認的全國性交通樞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那種。近代以來,隨着鐵路的興起,運河地位的下降也導致淮安發展不是那麼快。前幾十年,江蘇只有兩條鐵路,北邊是隴海鐵路,南邊是京滬鐵路,廣大的蘇中地區(地理意義,徐連以南,長江以北)沒有一條鐵路。

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有很多高鐵線進入蘇中地區,淮安有徐宿淮鹽高鐵,還有連淮揚鎮高鐵,以及貫通南北的京滬高鐵二線,淮安形成了米字型字高鐵格局,有人稱淮安是名副其實的江蘇高鐵樞紐,未來的發展不可限量。

文:姜狼  圖:衛大將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