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事情似乎很多。

少時讀書,長大賺錢,老了爲兒孫忙活。

一次又一次的追逐,我們或許曾贏過,可有時驀然回首,總覺得內心空空的。

人總要經歷過風雨才能明白:生命的豐盈與求得的名利無關,那種充實和滿足感來自心靈的修煉。

洞見人生,離不開三個字:靜、趣、識,如此方能見自己,見衆生,見天地。

01

於“靜”中見自己

曾國藩曾說:“心靜則體察精,克治亦省力。”

意思是說,心靜能夠體察事物的本質,處理起事情來也能夠省力。

初入仕途的曾國藩年輕氣盛,也曾輕浮浪蕩,惹得很多人對他不滿。

直到有一天,他的好友唐鑑送給他一幅字,上面只有一個“靜”字。

有感於老友的良苦用心,曾國藩開始苦練靜功,果然不久之後,心性起了變化,處境也大爲改觀。

直到後來位極人臣,每遇到難事不能抉擇時,他都會獨自一人登上小樓,靜坐沉思。

在日復一日的守靜中,他不斷地修煉自己,曾國藩平生經歷的大事不少,卻很少出錯,去世後,被譽爲千古第一完人。

晚年的曾國藩更是將“靜”寫入家訓,可見其是何等篤信靜的力量。

靜不止意味着靜心沉思,更意味着在紛繁世事中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在苦難中堅強不屈,在富貴中不易其志,不忘初心,靜心處事,才能做出非凡的成就。

古來大家的成名之作無不是在靜中完成的,曹雪芹的《紅樓夢》曾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恩格斯修訂馬克思的手稿用了整整十二年之久。

板凳須坐十年冷,成就的獲得都是建立在長時間的孤獨中的。

倘若不能靜心守心,怕是早在開始不久便放棄了,那麼與成功的果實也就無緣了。

近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村上春樹說:“人生還應有一個地下室,沒有燈,一團漆黑。那裏是人的靈魂所在地,自己常走進這個暗室,閉門不出,日子久了,就有了一篇篇東西出來。”

守靜之人總能避開紛擾,悠然於塵世之外,修籬種菊,自得其樂。

今天的我們活在被外界聲音裹雜的世界裏,每天忙得團團轉,機械地重複着手裏的工作,在人海中迷失了自己,不知不覺間,內心雜草叢生。

在安靜中固守初心,和自己的內心對話,於當今時代更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願我們都能守住初心,在靜中勵精冶性,做靈魂豐滿的自己。

正如豐子愷所說的那樣: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02

於“趣”中見衆生

見衆生,是一個接納與包容的過程,也是一個從小我到大我的過程,無趣者不能至也。

因爲一個沒有情趣的人,必然不是對生活樂觀的人。

明代文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所說的:“人無癖不可交也,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

一提起來喜歡做的事,就目光灼灼的人,必有真性情。

古人說,人必有良癖,而後有所成。

像作家老舍就是近代以來爲數不多的,把生活過成詩的人。

老舍先生愛好非常廣泛,養花、賞畫、聽戲,都能樂在其中,忘乎所以。

尤其對於名畫,更是到了癡迷的地步。

他當初在倫敦講學的時候,工資不高生活拮据,但是一有空就往書畫市場上跑,看到中意的畫冊、畫報,就立刻買下來,全然不顧生活的艱難。

他曾親口說過:“在窮苦中偶爾能看到幾幅好畫,精神爲之一振,比喫了一盤白斬雞更有滋味!”

老舍的人生雖然時時有苦難光顧,但他的雅趣足以填補空泛灰暗的生活。

當一個人能有讓自己精神爲之一振的愛好時,他的生命必是豐盈的,充滿厚度的。

反觀我們生活中的一些人,看起來很成功,有車有房不缺錢,事業也蒸蒸日上,可就是和他交往時,感到無聊、無趣,因爲他們沒有生活情趣,空淡乏味。

培根在《隨筆集》中說過:“有什麼樣的情趣,就有什麼樣的思想;有什麼樣的學識和見解,就有什麼樣的談吐。”

一個人的修養談吐,在其情趣上亦可見一斑。

在貧乏的生活中尋找樂趣,把生命填充豐盈的人是偉大的,也是幸福的。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塵浪滾滾,但願我們都成爲那個靈魂有趣的人,閒時品酒賞花,都能樂在其中。

03

於“識”中見天地

古代的名人學士,大都有遊學的經歷。

他們的一生必須要壯遊天下,瞭解異地風俗民情,用於開闊視野和增長見聞。

杜甫的《壯遊詩》中寫道“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而多年後的他,還感慨“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

史學家司馬遷,青年時代曾兩次遠遊,正因其讀無字之書,稟山川豪氣,才能寫出後來成一家之言的《史記》。

文人雅士或賞景遊山,或深入民間,不僅是見山水人物,更是性情的淬鍊,格局的開闊。

以天地爲格局者,必然見識深遠,他們可以享受最好的,也可以承受最壞的,能看清自己,遇事不強求。

見識是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但人生有限,經歷有限,我們不可能事事親歷。

除經歷外,增長見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讀書。

書讀多了,思想的廣度和深度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才華融於骨血,顯於氣質。

她是三次下跪採訪老翻譯家許淵衝的央視一姐,也是《中國詩詞大會》上詩詞歌賦信手捏來、口吐蓮花的主持人。

董卿的優雅氣質大家有目共睹,她曾經談到過,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讀書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每晚睡前的一個小時,是董卿雷打不動的讀書時間,不帶任何電子產品進入臥室,是她堅持數十年的習慣。

在心有迷茫時,董卿毅然停下事業前進的步伐,到美國求學。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出口成章的董卿優雅大方,收穫了一波又一波的鐵粉,贏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愛讀書、有見識的人總能在平常舉止中將才華、氣質顯於無形。

林語堂說:“讀書可以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廣見識。”

其中“廣見識”應該是最重要的,很多時候,見識意味着一種大智慧,有見識的人,讓人見之忘俗。

正如三毛所說“讀過的書,哪怕不記得了,卻依然存在着,在談吐中,在氣質裏,在胸襟的無涯,在精神的深遠。”

一個人可以無才,但一定要有識。有見識的人能在紛擾世事中善待自己,也能不卑不亢地對待別人。

在尋常生活中守靜篤行,豐富情趣,增長見識,是一個人一生最好的修行。

04

人生的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靈魂的豐盈更需要我們不斷精進。

於靜中見自己,讓你在繁華中不迷失;

於趣中見衆生,讓你在貧乏中不空泛;

中見天地,讓你在人海中更清醒。

願你我都能穿過歲月的重重迷霧,與彼岸那個智慧、通透的自己不期而遇。

踏過萬水千山,再回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方不愧對人生。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月清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