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三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京举行。来自医学界、哲学、生命教育、殡葬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打破禁忌,从生死观建立,“生死两安“”医疗·殡葬一体化”等多角度深入探讨了一些“生命教育”课题。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忌讳和回避的。而社会在进步,科学在往前走,生死观也在变化。与会专家表示,健康的人生,不求长生不死,但求生死两安。

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表示,现在的过度医疗,很大程度是对死亡恐惧所造成的。这里边就像赌博,比如你肺里面发现一个怀疑的肿块,如果再看看估计问题不大,不过如果是肺癌,也可能耽搁,这个赔率就很高了,这个你敢不敢赌呢?一般不敢赌,赶快去做手术。如果你对生命看透一点,对死亡不那么怕的时候,你这个下赌的时候,就会比较清醒。

北京市卫健委党委委员、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认为,学习死亡才能获得生命与死亡的智慧,才能成功的跨越生死之门。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人们越来越过多的关注的是生,而无暇对死做出深度的思考。“也可以说,我们对死亡还没有足够的敬畏,所以说我们生死教育也处于一个缺失的状态”。“我也看到一个报道,我们大陆地区的死亡质量在80多个参评国家和地区当中位列第71位,远远落后于台湾地区的第6位和香港地区的第22位。”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王云岭提出,如果要真正实现尊严死亡,与三个方面相关:1、病人死亡的时候有没有痛苦?如果有痛苦的话,我们认为他的尊严是受到伤害的。2、病人的意愿是否受到了尊重?他有自己的选择,我们能不能尊重他?3、人没有接纳死亡? 我个人认为接纳死亡比没有接纳死亡可能更有尊严,当然如果没有接纳死亡的话,也不能说尊严就很糟糕,但是它没有接纳死亡之后更加心平气和,他可能会有遗憾,可能会有不舍。

论坛现场,学者专家们呼吁打通医学与殡葬的界线,实现医疗殡葬互渗互助,一体联动。现代医学不光要治病救人,还要在人无法救治时,与人安宁,与人欢喜,温情送别,教会人死亡。(记者崔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