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第三屆北京大學清明論壇在京舉行。來自醫學界、哲學、生命教育、殯葬界等領域的專家學者,打破禁忌,從生死觀建立,“生死兩安“”醫療·殯葬一體化”等多角度深入探討了一些“生命教育”課題。

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死亡是忌諱和迴避的。而社會在進步,科學在往前走,生死觀也在變化。與會專家表示,健康的人生,不求長生不死,但求生死兩安。

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啓德表示,現在的過度醫療,很大程度是對死亡恐懼所造成的。這裏邊就像賭博,比如你肺裏面發現一個懷疑的腫塊,如果再看看估計問題不大,不過如果是肺癌,也可能耽擱,這個賠率就很高了,這個你敢不敢賭呢?一般不敢賭,趕快去做手術。如果你對生命看透一點,對死亡不那麼怕的時候,你這個下賭的時候,就會比較清醒。

北京市衛健委黨委委員、市老齡辦常務副主任王小娥認爲,學習死亡才能獲得生命與死亡的智慧,才能成功的跨越生死之門。隨着我們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逐步改善,人們越來越過多的關注的是生,而無暇對死做出深度的思考。“也可以說,我們對死亡還沒有足夠的敬畏,所以說我們生死教育也處於一個缺失的狀態”。“我也看到一個報道,我們大陸地區的死亡質量在80多個參評國家和地區當中位列第71位,遠遠落後於臺灣地區的第6位和香港地區的第22位。”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王雲嶺提出,如果要真正實現尊嚴死亡,與三個方面相關:1、病人死亡的時候有沒有痛苦?如果有痛苦的話,我們認爲他的尊嚴是受到傷害的。2、病人的意願是否受到了尊重?他有自己的選擇,我們能不能尊重他?3、人沒有接納死亡? 我個人認爲接納死亡比沒有接納死亡可能更有尊嚴,當然如果沒有接納死亡的話,也不能說尊嚴就很糟糕,但是它沒有接納死亡之後更加心平氣和,他可能會有遺憾,可能會有不捨。

論壇現場,學者專家們呼籲打通醫學與殯葬的界線,實現醫療殯葬互滲互助,一體聯動。現代醫學不光要治病救人,還要在人無法救治時,與人安寧,與人歡喜,溫情送別,教會人死亡。(記者崔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