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愉,正经北京城区土著80后,医学家庭背景出身,曾就读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工作于北京安贞医院麻醉中心。

最大的爱好是学习本专业和讲课。

业余喜欢钻研,弄了几个小发明,却一个也没卖出去;写过小说,连载读者反响还不错,但是没有出版社看上过;被聘过麻醉科普工作组成员,遵循着没灵感也不胡编的原则,于是乎每年的科普文章都处于“产程”太长,导致“难产”状态;喜欢足球,准确说喜欢北京国安,却因为买不着大号足球鞋,外加跑不动,也踢不了了。所以,总感觉自己凡事老差人家一拍。

就剩下没事儿看看专业书,写写专业上的心得感悟。在专业群里滥竽充数的看看别人讲的病例,假装疯魔的发表一些个人观点;偶尔窝在沙发上看看所谓的“医疗剧”,但看着看着,就把自己看睡着了。

百年不遇的有个电光火石,香烟带来的启迪,脑袋没短路的时候,就写一些小文章随笔,承蒙魏主编垂爱和不弃,每次都鼎力相助修改刊登,在此一躬,表示感谢!

各位看官,您老要是愿意看呢,以后我就慢慢写。在下活到了快到不惑之年,的确,“惑”是越来越少,也想着愿意写点东西,分享一下,不管对错,但您老放心,肯定没有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影响身心健康,教人学坏的,您就权当解闷打发时间吧。

我是打算着给自己老了留个念想,七老八十的,行将就木的拿出来给后辈看看,呦呵,原来年轻的时候,我们家老头儿还写过这么被关注的东西呢?

​最近正好有个朋友的家属需要到我们医院行心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就是俗称“搭桥手术”。术前找心外科医生进行专科咨询评估。

但是,非常意外的是,患者外院的心脏造影光盘一直没有提供,仅仅给了几个时长为几秒的造影录像片段,根本没法进行确切评估。后来,家属又拷贝了上百张的造影图片,希望进行二次评估,但是,事非所愿,心外科医生还是希望能够看到造影的影像资料进行准确的专业评估。

我的朋友的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我们做的搭桥手术,对于造影光盘,我们的心外科医生能够视如珍宝,一定要事先进行反复观看,甚至画出示意图,才能回答患者咨询的手术相关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介绍一下,其实心外科医生术前通过造影评估患者,主要会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

1、我们的患者是不是真的患有冠心病,是不是真的需要行搭桥手术?——该不该手术?

2、我们的团队有没有能力承接这位患者的搭桥手术?——能不能手术?

3、患者如果愿意接受搭桥手术,我们围术期应该针对我们的患者,制定什么样的个体化策略?——怎么做手术?

那么为什么我们心脏外科医生一定要看造影光盘而不是看片段或者照片就可以进行评估了呢?

首先,如果您看过造影光盘的话,您会知道,光盘是我们的患者在进行内科冠状动脉造影时,留下的珍贵影像资料,代表这个时期,患者的心脏冠状动脉的真实具体情况。全程用造影的手段,时时的、动态地记录了患者的心血管情况和心脏宏观状况。您可以把它想象成“动画片”,完全是一幅动图,有经验的医生,在观看之后,首先能对患者的心脏运动状况,有个初步认知,比如,我们的患者是否曾经患有心肌梗死,是否有室壁运动的不协调,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功能大概状况。

其次,医生可通过造影,观察冠状动脉血管在造影剂注射后,显影情况,是否有狭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血管远端情况。

再次,医生是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身体状况,结合造影盘,来制定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方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也就是俗称的“搭桥”手术,顾名思义,血管其实就相当于一座桥梁,跨过原本存在狭窄病变的冠状动脉上,使原本心肌缺血的患者能够通过新架起来的血管恢复心脏血供,改善缺血程度,减少心绞痛等症状的发生。那么和现实建筑学里架桥一样的道理,一座桥梁一定至少需要两个“桥墩”,其中一个“桥墩”,国际上通常会选择建立在人体的主动脉血管上,也就是人体中最粗的动脉血管,另一端,一定是事先评估好的冠脉可以接受吻合血管的那个区域。

而这些“神操作”,一定是要在造影这种“动图”上体现出来的,如果我们只是提供造影照片,通俗的讲,心外科医生的评估,就从看“3D动画片”变成了看“二维小人书”,这种视觉差异给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评估所带来的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的偏差,是可想而知的。

搭桥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如果比喻成一场冒险的旅行,那么造影光盘就是这次旅行的电子实时地图,心外科医生会根据实时地图显示的信息,为患者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且安全系数最高的旅行攻略,我们的手术团队会和我们的患者一起努力,成功的、安全的让患者度过这次旅行,最终把患者送到手术成功、身体健康的彼岸。

所以,在旅行之前,作为患者一定提供好您冠状动脉造影光盘的这份“地图”,我们手术团队会像某部电影中,空姐的那句经典台词一样:请相信,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一定会竭诚保障您的安全。

本文作者已签约快版权维权服务,转载请经授权,侵权必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