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

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後軍民

創造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游擊戰爭

在廣闊的敵後戰場上

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極大地牽制、消耗了敵人實力

讓日本侵略者葬身於

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其中,地雷戰便是

廣爲人知的作戰方式

在平北抗日烈士紀念館的館藏中,有幾種地雷,有鐵製的,有瓷制的,還有石制的。

文物展示一

石地雷

文物展示二

鐵地雷

文物展示三

瓷地雷

地雷是抗日戰爭時期民兵所使用的主要武器之一。當時,民兵的武器很匱乏,只有少量的槍支。但是民兵的智慧是無限的,廣大的勞動人民能夠就地取材,製作武器,比如這幾種地雷,就是民兵最常用的戰鬥武器。

地雷戰是八路軍和民兵經常運用的戰術,又因電影《地雷戰》而廣爲人知。在敵後抗戰中,根據地最初所用地雷多爲兵工廠專門製造,配發給主力部隊,雖然威力大,但數量偏少,一般用於重要戰鬥。

1941年以後,八路軍開始大力推廣地雷戰,普及各種簡易地雷的製造和使用方法,使地雷戰的“門檻”迅速降低,八路軍還特意下發《地雷製造使用法》《各種地雷觸發裝置法》等小冊子,指導開展地雷戰。

1941年夏秋季,華北各根據地發起轟轟烈烈的地雷戰運動,一時間“村村會造雷、戶戶有地雷”,湧現出一大批“爆炸英雄”。此後,地雷在敵後戰場的使用頻率和密度大大提升,尤其對民兵而言,地雷的威力遠大於手中的那些老式武器,成爲打擊侵略者的利器。

晉察冀民兵在河灘埋地雷

反“掃蕩”屢建奇功

1941年10月,日軍華北方面軍派遣第36、41師團,獨立混成第4、9旅團各一部,對八路軍太嶽根據地北部進行“掃蕩”。根據地軍民早有準備,黃崖洞兵工廠向守軍發放地雷2500餘顆,一些分區和縣也自制土地雷。戰鬥中,地雷發揮巨大的威力,像10月8日屯留民兵用地雷炸死日軍聯隊長和聯隊參謀長,這是民兵首次運用地雷戰取得重大勝利。整個反“掃蕩”過程中,根據地軍民用地雷斃傷日僞軍1100餘人,取得良好效果。

太行根據地在1942年5月反“掃蕩”中同樣使用地雷配合戰鬥。八路軍以遊擊集團堅持內線鬥爭,機關和主力部隊轉至外線打擊日軍。留在根據地的八路軍遊擊集團和民兵在日軍必經路線上積極理雷,頻繁襲擊,使日軍“求戰不得,求守亦不得”,被迫撤出戰鬥。

此後,無論進攻還是防禦,敵後戰場開始大規模使用地雷。

抗日民兵在埋地雷

因地制宜搞“發明”

限於客觀條件,地方生產的炸藥和地雷存在技術問題。於是,敵後軍民開動腦筋,一方面,廣大羣衆自己配製黑色火藥(以木炭、硫磺和硝石爲原料),衆多鞭炮作坊做引信;另一方面,大家尋找各種材料製作雷殼,並根據不同戰術需要,“發明”各種“特殊地雷”。

在平原地區,日軍汽車隊穿梭於公路網,每天都來騷擾抗日根據地。八路軍軍工部專門造出反汽車地雷,利用精密壓發引信的靈敏度,保證敵人步兵或騎兵踩到地雷時不會引爆,直到汽車開過纔會爆炸。

一天,日軍汽車隊如期而至,五輛汽車開得很快,彼此距離卻很遠,妄圖藉此躲過地雷陣。但是,當頭車和二號車壓上鐵釘陣之後,立刻趴了窩,後三輛車只能減速繞過前車,正好成爲反汽車地雷的好靶子。最後,倖存的日軍勉強修好一輛汽車,飛快地掉頭逃命去了。

被地雷炸燬的日軍車輛

“土地雷”異軍突起

由於敵人封鎖,根據地製造地雷的原料極爲有限,當時最讓人們糾結的是上哪去找那麼多造地雷所需的雷殼?起初,八路軍軍工部打算推廣鐵殼地雷工藝,但工程師們發現,大部分基層單位缺乏安全的鑄造條件,於是改爲就地取材。

有一本民兵爆破教材,這樣介紹雷殼的選材:“鐵殼當然好,此外鐵壺、酒瓶、醋罈、罐頭盒子、木頭、鑿孔的石頭等等,無一不可用。”實際上,地雷的殺傷作用主要由內置炸藥爆炸產生的高速破片,所以破片是什麼材質不重要,高速度纔是產生殺傷力的關鍵,只要是能裝火藥的密閉容器就能當雷殼。

造雷即便如此“將就”,中國軍民還是遇到“原料不足”的問題,時任八路軍冀魯豫軍區政委的宋任窮就反映:“罈罈罐罐雖然值不了幾個錢,但破家值萬貫,老百姓也就那麼幾個罈罈罐罐,用完了總不能讓人家拿鍋和碗給你做地雷呀!”實踐中,中國軍民逐漸發現漫山遍野的石頭最適合拿來造地雷,不僅原料取之不竭,而且石雷僞裝性好,於是石雷迅速成爲根據地民兵最常用的爆炸武器。

抗日民兵手中的地雷

地雷戰“由守轉攻”

越來越多的地雷讓日軍感到恐慌,他們不得不“逢戰必先排雷”,但根據地軍民很快就能找到應對措施。據八路軍地雷專家石成玉回憶,爲阻止日軍發現制式鐵雷,他和戰友們特意在地雷底部加上彈簧擊針,日軍一旦排雷,必然會觸發擊針,導致爆炸。

作戰中,中國軍民引爆地雷的方式主要是拉發,即通過拉火繩人工控制爆炸,優點是能夠襲擊特定目標,無需在埋雷的同時佈置踏板等裝置,隱蔽性強。但是,拉雷也是最考驗人的一種地雷戰法,爲了保證地雷拉響,拉雷繩不能過長,一般以30米爲宜,負責拉雷的戰士必須等日軍接近到30米以內才能拉雷,而且必須是徐徐拽緊拉火繩,太快或太慢都會導致地雷失靈。

不過,中國軍民有提高拉發雷可靠性的妙招,那就是“槍雷結合”,變“拉單雷”爲“拉地雷陣”。根據地軍民將地雷散佈在道路旁邊的溝壑中,待日軍大隊接近後,由預先埋伏的神槍手從多個方向對日軍尖兵或軍官實施狙擊,將日軍趕進溝壑等處隱蔽,拉雷手再趁亂拉響地雷。

隨着地雷戰的發展,中國軍民逐漸將村落周圍用於防禦的地雷陣,推進至日軍據點門口,變成“進攻性地雷陣”。

地雷戰給日僞軍造成巨大的傷亡和心理震撼,日軍的機動和火力優勢完全被剝奪,戰鬥力急劇下降,就連最基本的通信聯絡也受到限制。當地雷戰普及後,日軍對淪陷區的佔領變得更加難以爲繼,只能坐以待斃。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山西、河北等敵後抗日根據地的游擊隊、民兵和人民羣衆,創造性地運用地雷開展伏擊戰、破交戰,使“鐵西瓜”遍地開花,炸得日寇心驚膽戰,談雷色變。地雷戰是中國軍民同日寇進行鬥爭的一種有效戰法,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

中國軍民

在敵後戰場堅持戰鬥

爲抗日戰爭的勝利

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譜寫了人民戰爭的光輝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