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疫情對全球藥品供應鏈影響恐持續數年 中國企業加速海外佈局

生物製藥行業越來越依賴於全球供應鏈來製造和分配藥品,新冠疫情更是加大了全球範圍內對於藥品和供應鏈的需求,中國企業建立海外本土供應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新冠疫情正在考驗全球供應鏈,生物製藥作爲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關鍵領域之一,正在面臨藥品原料短缺和產能不足等問題。全球短期內對疫苗需求的激增,也對生物藥品的供應產生衝擊,業內人士稱,這種影響預計還將持續數年。

中國生物製藥供應鏈彈性極強

丹納赫旗下的生物製藥研究和生產廠商Cytiva(前GE醫療生命科學)公司全球商務副總裁、亞太區總經理Francis Van Parys日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冠疫情對全球藥品供應鏈產生的影響可能在未來兩三年都難以消除,其中大量的需求來自疫苗,這需要原料供應商擴大生產投資。”

Van Parys還表示,中國快速崛起的生物製藥市場催生了大量的藥物生產需求;此外,mRNA等新興生物技術的興起,也打破了原有的藥品供應鏈平衡,未來將會有更多產能轉向新技術藥物的生產製造。

他呼籲政府和產業鏈的企業多方面加強合作,以擴大藥品的產能,而不是把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我們相信長期來看,生物藥的生產成本越來越低將會是一種趨勢。”Van Pary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Cytiva公司近日發佈了一份全球生物製藥指數,通過對20個國家的1165名生物製藥高管和醫療行業決策者的調查,分析了中國生物製藥行業目前的優勢與挑戰。結果顯示,中國的生物製藥供應鏈彈性極強,大約50%的受訪者認爲,在中國,新冠疫情對於藥品短缺造成的影響有限,而美國這一比例爲29%。從全球範圍來看,47%的高管表示,他們的國家中度或高度依賴藥品進口,新冠疫情加劇了藥品供應鏈的不安。

調研結果還顯示,在研發生態系統方面,中國已形成良好的產業合作環境;中國的製造敏捷性指數在全球排名第四,隨着人工智能、自動化、連續化生產等新技術的採用,有望進一步提升製造敏捷性。

從全球來看,各國能夠滿足國內胰島素和疫苗約75%的需求,但對生物製品需求的滿足率降至約58%。此外,各國政府都在推行支持國內製藥行業的政策,但對初創企業和知識產權的保護與支持還有待加強。

Van Pary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隨着新的生物技術的發展,比如mRNA這樣的基因技術的興起,生物製藥行業的製造工序和流程需要加強彈性化的設計和精準化的預測。比如同一個開發平臺可以生產不同的藥物,這樣就能讓生產變得更加靈活,滿足多元化的需求。”

世衛組織也強調了疫苗供應鏈的挑戰。該組織引用一份研究報告稱,建立疫苗生產線不僅昂貴,而且通常緩慢,設計、建造、驗證一個可生產3種多價疫苗的設施並開始商業生產需要七年時間。

“應對這些挑戰的一種可能方法是應用所謂的工藝強化方法,這是一種製造技術,旨在減少製造疫苗所需的時間和空間,同時降低操作的複雜性。”世衛組織疫苗研究倡議的協調人Martin Friede在一份報告中寫道,“工藝強化有可能使疫苗和生物製品的生產成本降低幾個數量級,而且還能降低依賴操作人員帶來的風險。”

建立海外供應鏈重要性凸顯

爲了滿足全球疫苗的加速生產需求,一種“即插即用”式的生產平臺的研發正在變得流行。例如Cytiva公司開發了一個預製模塊化生產設備,可以生產各種疫苗和治療藥物,包括單克隆抗體。Cytiva業務發展和創新總監Daria Donati表示:“我們的解決方案可以在14至18個月內投入運行,並允許製造商增加生產能力以快速滿足需求。雖然14至18個月聽起來不太快,但比起大多數製造設備所需的多年時間要快得多。”

中國生物製藥廠商也正在擁抱新的製造工藝。以中國CDMO(合同研發生產組織)企業藥明生物爲例,在新冠疫情發生後,該公司的生產平臺不僅能夠生產新冠中和抗體,也能夠生產新冠疫苗。藥明生物CEO陳智勝博士預計,到今年年底,公司將都能夠生產多達1.5噸的新冠抗體藥,並計劃生產4億份新冠腺病毒疫苗和1億份的新冠mRNA疫苗。

陳智勝表示:“生物製藥行業越來越依賴於全球供應鏈來製造和分配藥品,新冠疫情更是加大了全球範圍內對於藥品和供應鏈的需求。儘管全球供應鏈的合作模式仍將繼續,但建立海外本土供應鏈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目標之一。”

陳智勝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藥明生物將於本月正式接管去年年底收購的拜耳集團位於德國伍珀塔爾(Wuppertal)的一個生產工廠,並已經啓動招聘計劃,團隊規模將達350人左右,預計到今年年底該工廠將正式投入運營。“我們預計該工廠90%的產能將用於腫瘤抗體藥的生產。”陳智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人才的招募。”

這也是很多中國生物製藥公司面臨的挑戰。根據Cytiva的調研指數,33%的受訪者認爲,在中國尋找藥物研發、製造和供應鏈領域的人才是一項重大挑戰;在全球,超過一半的行業管理者表示,近年來,數字化、製造和研發人才成本有所上升。

“中國企業擴大全球化的戰略佈局是一種趨勢,但在國際環境中競爭,肯定與在中國國內有所不同。”Van Parys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們需要更加專業的合作伙伴,並招募全球頂尖的人才進行培訓。”他還強調,藥品供應鏈依賴全球化的趨勢短期不會改變,中國廠商以及歐美廠商能夠在互相合作中更加適應海外的本土市場。

中國生物製藥市場的發展潛力巨大,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正在爲藥明生物這類的CDMO創造更大的機遇。3月17日,藥明生物宣佈收購輝瑞中國位於杭州的先進生物藥生產基地,該交易預計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藥明生物稱,此舉將迅速提升公司原液和製劑產能,滿足激增的商業化生產服務需求。

根據研究機構EvaluatePharma預測,全球生物藥在2024年將達到3830億美元市場,這也推動了生物製藥研發外包服務的增長。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預測,2021年,全球生物製藥外包市場預計將達到200億美元,2016年-2021年的年複合增速將達到1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