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

回眸

在本報迎來創刊40週年之際,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發來賀辭:

《祝賀與祝願》

《文學報》創刊40年,謹致熱烈祝賀!

願《文學報》的“文學”更寬。《文學報》的“文學”二字,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確定的,但不應被80年代形成的“純文學”觀念所限。文學性是氣體不是固體,文學勢必不斷溢出固有的邊界,由文學而泛文學,古已如此,於今尤爲大勢。《文學報》對文學的理解首先要向文學生活的現場開放,向這個時代不斷變化的文學性的實踐與經驗開放。

願四十歲的《文學報》永不“油膩”。有性格、有態度,不要有惰性、有慣性,不要有圈子、有人情。四十而不惑,但文學和生活怎麼可能不惑,有惑就要爭鳴、要批評。希望《文學報》永葆“說真話、講道理”的敏銳、勇氣和能力,建設健康的批評文化和正當的批評倫理,一直成爲文學觀念、文學風尚、文學生活公正、有效的引領者。

隨時代賦形破界,深入發現文學現場的更多可能,是本報40年來秉持的實踐方向,這些探索與實踐也通過本報推出的“40年·文映山河”欄目郵箱獲得了來自天南海北的迴音與迴響。

在數百封來信中,讀者在信中寫下與《文學報》風雨相伴的記憶,也有多年來始終以文學爲信念和理想的人生。在這些或長或短的來信中,不變的是在時光歷練下,屬於一份報紙和讀者之間的緣分和一段段真摯美好的情感。因欄目篇幅所限,許多來信未能以全貌展現在大家面前,特此節選部分,以感謝我們的新老讀者——這裏的“老”,是友情綿長深厚的明證;這裏的“新”,則是朝向未來的期許和祝福。

根據所有來信內容所統計的高頻詞圖譜

時間在流淌,文字在流淌,邂逅《文學報》,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我喜歡“邂逅”一詞,如同喜歡一張報紙,一些文字,都有着一種常讀常新的感覺。

浙江 陳於曉

我覺得自己的文字始終立不起來,更談不上稱爲作家,只是個“寫寫文字的人”(葉聖陶語)而已。可我這一路走來的寫作日常,卻是萬般愉悅的,很愜意。我在微塵拾碎的文學寫作中得到成長。我最初多文學的癡迷和夢想,是《文學報》所賜予的,那是我訂閱的第一份報紙。

浙江 張存

自從知道了這樣一份以“文學”命名的報紙之後,我許多空空的念想都成了現實——原來真的有一羣人,讀着純粹的書,辦着純粹的報紙,將如今可能被許多人視爲“理想主義”的那份理想變成自己的職業和信仰,一步步地踐行着自己當初對文學的熱愛。作爲一個普通讀者,我真是有點嫉妒他們,而作爲一個深知其中不易的出版人,我也欽佩他們。這份報紙如今迎來了40歲的“生日”,真摯祝福她越來越好!

上海 夏辰広

踏入社會之後,也算是飽經風霜,《文學報》在我人生歲月中給予我刻骨的記憶與溫暖,我永遠難忘。正是這些美好的字符一直激勵着我,給我平凡的歲月帶來一片美好與溫馨,讓我心中多了一分樸素與堅韌。

安徽 孫兵

我生活的這個城市,市圖書館二樓大閱覽室的東頭,靠牆一溜鵝黃色實木書架,中間倒數第七個格子,摞放的就是《文學報》。在新時代,在這個春天,能用自己的方式爲一份報紙致敬,這是一個文學愛好者的幸運,也是一個文藝中年人的光榮。

山東 魏青

《文學報》創立的時候,我還是個正在讀研的學生。當時的心思全在學術上,在尋找學位論文題目、資料、思路上,對於一向酷愛的文學創作,正被當做“邪念”自我壓抑。但這並不妨礙偶爾放縱。隔三差五的,我會去學校圖書館閱讀這份新面世的文學報刊,過過癮。每回讀後,都有種飲適量美酒後的感覺,微醺。也像沐浴或游泳歸來,渾身通泰。她讓我觸摸到文學的前沿,受到文學思想的鼓盪,打開眼界,拓展心胸。她讓我知道散文創作的“在場”、小說創作的“新革命”。

上海 翁敏華

四十年來,《文學報》見證了中國文學的發展和變遷,中國文學界的文朋詩友,也用自己的作品,用自己走過的道路,伴隨着《文學報》的成長和發展。作爲一位在文學道路上跋涉了四十年的文學同道,從業餘寫作到成爲一名中國作家,在文學這條不乏艱辛,卻同樣伴着快樂的路上,屈指算來,我已走過了四十多年的筆耕生涯,每當想起身後的歲月,心中總是難以平靜。

山東 王家祥

一份有特色的報紙,猶如一個有個性的人。報紙的個性,體現在編輯的基本思路和治刊嚴謹上。《文學報》做到了,因而越辦越有生命力。

陝西 胡本先

每週的《文學報》星期四在上海出版,等它跋山涉水,一路北上穿越幾個省市來到我的郵政信箱時,已經是次周的星期一。於是,在每週一的中午或是傍晚,我便會穿越幾條街道去打開信箱,收閱最新一期的《文學報》。庸常的現實生活時常令我們無法透氣,我們總是盼望着來自遠方的消息,將我們從現實的泥淖中暫時剝離開來,就像《我的叔叔于勒》裏的“我們一家”總是盼望着叔叔于勒一樣。對於我來說,這“來自遠方的消息”之一,便是一份新出版的《文學報》。

內蒙古 何君華

《文學報》陪伴着我,度過了朝朝暮暮。經過長期的閱讀,我不僅對散文、小說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愛好,而且也有躍躍欲試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我對文學產生了莫名的信仰。

廣西 覃力維

結識《文學報》,還是前幾年的事情。對此,我心中充滿了愧疚和遺憾。我覺得我認識《文學報》太遲了——就像一個貪玩的學生,上課遲到了,走進教室的時候,一堂課已經開講很久。還好,我遲到了,卻慶幸沒有錯過。

江西 俞兆祥

有一天我在清理書櫃的時候,發現在書櫃的下方有一份珍藏多年的報刊,我一看是《文學報》。這一份報刊就像寶貝一樣,無論是搬家,還是清理雜物的時候,我總是捨不得扔掉。在我眼中,它如同珍貴的文物一般,和我的理想、我的人生息息相關。

廣東 林煥煜

我的家,隨着工作調動搬了多次,從小鎮搬到縣城,從設區市搬到省會南京,捨去、扔掉了許多物件,而四十年的《文學報》全部留着。前一陣,我對博士畢業拿着“雙證”的女兒說:這《文學報》也應該是我們的傳家寶!摸着日益稀疏的頭髮,我想,人終將會漸漸老去,可我希望我們的《文學報》能夠一直辦下去,我也堅信文學永遠年輕、報紙青春永駐!

江蘇 施建石

一張報紙,也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對我來說,《文學報》就改變了我的命運。

貴州 李茂奎

每次閱讀《文學報》,都是我最愉快的時刻,報上體裁多樣的文學作品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往往耐人尋味。尤其是反映社會生活、富有現實意義的佳作,更能吸引人、感染人。從當時的“文學大講堂”等欄目裏,我還學到了中國文學史的知識以及文學創作技巧。當然,報上也有我看不懂的地方,長篇幅的理論文章使我望而卻步,覺得很深奧。但是,對於當時的一個高中生來說,也沒有必要完全理解文義,那麼就留待以後閱讀吧,畢竟這份報紙已歸我所有。

河南 王辛生

從初次在大學圖書館與文學報相遇,到而今已是三十八載。“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歷史的車輪駛入新世紀,社會也進入新時代,我由文學青年寫到年近花甲,可自費訂閱文學報的習慣幾十年不曾改變。報紙爲適應時代要求已改版爲四開十六版,內容更加豐厚、凝重,我對文學的癡迷熱度依然不減當年。

江西 唐銀生

文學人生的開啓、文學事業的拯救,這些都是我遇到《文學報》後纔有的。我心裏面的根在《文學報》。它是一種生長的力量!

福建 蘇少偉

縱觀自己後來幾十年的文學創作,雖然《文學報》上一篇數千字的小說,只是自己創作中的一滴小小浪花,但決不可小覷了這滴小浪花對自己後來創作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她的激勵、鼓舞、引領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這也是我後來始終不渝地堅持走文學創作之路,並有所成就的巨大動力。當年的“命題徵文”《路》,促成了我堅守一生的文學之路。

青海 才旦

打工的日子單調而又漫長,有時候休工時,獨自來到郊外的小河邊,面對遠處的白雲和青草,一種迷茫和悵然若失,常讓我陷入莫名的惶恐之中,這時,我想到了那一摞《文學報》,我的內心緩緩燃起了一股小小的文學夢的火苗,我不再彷徨在落榜和失意的沮喪裏,我開始嘗試着重新規劃自己的人生。轉眼十幾年過去,期間經歷了幾次搬家,換工作,那些《文學報》都如影隨形,不離我左右,到現在,一份都沒有丟失。十幾年來,我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對文學的追求一刻都沒有放棄。

山東 夏照強

我訂閱《文學報》的當年,自己才三十岀頭,而今七十古稀還與《文學報》爲友。四十年,一晃即逝。讀一種報讀四十年也不容易。上世紀九十年代我下崗了,仍然堅持訂閱,可見對她都情有獨鍾。其他報刊割愛了,唯獨她保留!而最爲可誠的是,現今書房裏幾大箱《文學報》,從來沒有想過作廢舊報紙賣掉。《文學報》上發過我文章的樣報,更珍藏十分。報社曾經搞過多次活動,活動所獎勵的書籍,我都放在書櫥頭等位置,讀來受益匪淺。

四川 翟禮湘

在《文學報》的菜園子裏,老作家烹製的佳餚,清淡可口,鹹辣適中,回味無窮;新作家的菜品,花樣頗多,色彩奪目,口味更爲新鮮。

湖南 桂新華

父親這個我一生值得敬仰的人,離我而去已經快10年了,每逢攤開父親摞得整整齊齊的《文學報》,父親慈祥的形象就躍然紙上,如此親切如前。人生有幾個四十年呢?《文學報》,閱人如閱川,爲霞尚滿天。這不是虛言啊。

山東 王紀強

是任意泛舟,是逆水行舟,抑或是劈風斬浪,無論哪一種情境,《文學報》都是文學海洋裏的一盞航標燈,指引我們向前。在生活中,她給予我的閱讀、寫作與生活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潤物細無聲”那樣,我在無形中受到了滋潤。

浙江 何賢壽

爸爸的處女作就是刊發在《文學報》的“未名園”的。後來他從文學青年長成了文學中年,如今已是文學老年,因爲各種原因,很長時間沒寫作,但《文學報》從沒離開過他的牀頭,因爲這是他的文學夢想萌生的地方。這幾年他又開始寫了,寫了十幾本厚厚的筆記本,也不打算出版,只說留給我以後看。每每看到牀邊、桌上被翻得皺皺的報紙,我就會感慨:有些夢如果做了一輩子,也許就在他心裏已經成真了吧。因爲這個夢,我要謝謝你們。生日快樂!

甘肅 李鬱廷

創刊40週年專題

(陸續更新ing)

策劃:本報編輯部

原標題:《文學報40年 | 李敬澤:做一個永不“油膩”的文學引領者》

閱讀原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