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甘心總當“棋子”,又擔心大陸“反彈”,島內輿論對“美臺新準則”很憂慮

[環球時報記者 程東]美國國務院宣佈所謂“對臺新準則”,雖然民進黨歡呼臺美關係“翻開新篇章”,島內輿論卻表達了憂慮之情。

美國國務院9日稱已完成與臺灣交往“新準則”,美國仍將維持與臺灣的非官方關係,並在原有一箇中國架構下放寬與臺灣往來規定;在不違反一中政策的原則下,美官員將可到臺北駐美代表處和“雙橡園”與臺官員會面。臺灣《經濟日報》11日稱,特朗普政府今年1月9日趕在政權交接前十天,宣佈取消美臺交往規範,稱這是“自我施加的限制”,因此拜登新政府就以“新準則”冠名。

“美臺交往新準則一石二鳥”,臺“對外關係協會”前常務理事徐勉生撰文稱,美國此時宣佈交往新準則,有三重考慮:一是不得不爲;二是想要讓大陸放心;三是讓臺灣開心。文章提到“新準則”仍有限制,包括不得在會面場合展示“中華民國國旗”;美方官員不得參加臺灣方面有“國家主權”象徵的活動,例如“雙十節酒會”。《中國時報》12日援引國民黨“立委”陳以信的話稱,新的準則讓本來是潛規則的東西都變成“明規則”,將來要“實質突破”恐怕更難,而民進黨當局與綠媒又在大內宣,“自嗨真的沒必要”。陳以信稱,“新準則”雖然鼓勵美臺高級官員互訪,但臺灣一些官員還是不能訪問華盛頓;美國國務卿與國防部長不會訪臺,因此實際上除了美國外交官可到臺北外館外,過去都曾有“突破”。他直言,蔡英文當局一直想宣傳“川規拜隨”(指拜登延續特朗普的政策),放大美國對臺新規,說到底是不肯認清政治現實。現在拜登不像特朗普把臺灣當成籌碼,民進黨反而開始心慌,拼命證明臺灣還是籌碼,持續宣傳美國希望“聯臺製中”,親美親到失衡,親美親到犧牲兩岸關係,最後就是臺灣失去對外自主性,變成美國說什麼臺灣都說好。陳以信批評說,蔡英文的對美政策其實是“聽美政策”,滿足的只有蔡個人利益及民進黨的選舉利益,但不符合臺灣利益,更會爲臺灣未來帶來災難性後果。

《聯合報》提醒稱,臺灣方面要維持這份“往來便利”,還得謹慎不冒進;拜登政府多的是熟悉兩岸議題的外交老手,臺灣若偏離美國利益的軌道,“這項給予行政便利的準則,可以給,當然也能收回”。美國在臺協會(AIT)臺北辦事處前處長、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研究副總裁包道格坦言,受現實環境影響,美國可以給臺灣更多交往空間,也可以因爲北京不滿而逐步緊縮。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費鴻泰也稱,臺當局親美,不管誰執政都是如此,但美國現在是刻意打這張牌與北京對抗,“臺灣只是一個棋子而已,當棋子並不好”。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學院院長王高成12日撰文稱,拜登政府欲提升美臺交往早就有跡可循,在正式公佈“新準則”之前已與臺當局簽署了“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並派遣美國駐帕勞大使隨帕勞總統來臺訪問。大陸可能傾向認爲此舉是“一箇中國政策的侵蝕化”而採取反制作爲,美臺必須保持密切關注。“看清拜登友臺的本質”,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稱,用敵我矛盾來轉移內部矛盾,已成爲拜登政府處理美中關係和對內施政的主要手法。美國目前就是拿中國大陸當箭靶,建構外來威脅,能否減輕內部矛盾猶未可知,但是蔡英文當局向着美國靠邊站隊,雖然藉着“親美反中”在選票上獲利,但和大陸過不去的做法已經激起了對岸強烈反感,導致兩岸之間的敵意螺旋不斷上升。文章說,如今拜登和大陸的對立態勢更加緊張,臺灣成爲棋子的角色依舊,如果蔡當局不改弦更張,“就不要言不由衷地說什麼期待兩岸關係春暖花開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