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娃的電話手錶變“迷你智能手機”,“功能過多”也讓家長擔心

成年人的世界,有微信朋友圈;孩子們的世界,有電話手錶組成的“表圈”。

“電話手錶”是一種集手錶、通話、定位等功能於一體的新式通訊工具,因爲有定位功能,被無法實時守護在孩子身邊的家長看作孩子的“守護者”。近年來,電話手錶幾乎成了孩子們的標配。隨着電話手錶的功能在無限延伸,電話手錶逐漸成了一些孩子之間互相攀比的對象,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又讓家長們擔心起來:電話手錶可微聊、可好友圈留言評論、可拍照甚至視頻,孩子們的朋友圈也在擴大,萬一泄露隱私、交友不慎怎麼辦?電話手錶功能多,屏幕小,沉迷其中引發近視怎麼辦?影響學習怎麼辦?

現象:

成攀比電話手錶成了智能手機“迷你版”

“媽媽,別的同學都有電話手錶,我也想要。”剛上小學三年級不過半年的彤彤,向媽媽提出了“購物”需求。

說起電話手錶,其實彤彤媽早就想給孩子買一塊了。平時放了學或是週末,彤彤經常會自己到小區玩耍,或是到同學家串門。到了該回家的時間,彤彤媽爲了“回收”孩子,不得不滿小區轉悠着尋覓,或是到別人家敲門找孩子。“有一次因爲不知道孩子具體在哪兒,足足在小區裏找了一個小時。”聽說現在的孩子都戴電話手錶,不光能接打電話,還有定位和防走失功能,這讓彤彤媽大爲心動,有了電話手錶,以後“找孩子”肯定方便多了。

很快,彤彤媽媽從網上鎖定了一款電話手錶,能接打電話、能微聊、能定位,基本滿足了家長的所有需求,價格也不過才幾十元,買回家配張電話卡就能使用。

但戴上沒多久,這款“廉價”的電話手錶就遭到了彤彤的嫌棄。“沒法和同學加好友”、“不能視頻聊天”、“沒有好友圈”、“不能電子支付”……彤彤一一列舉了自己電話手錶的衆多缺點,要求媽媽重新給買一塊功能更強大、內存更大、外觀更炫酷的“高級表”,“不然我都沒法和同學一起交流”。

在採訪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雖然被叫作電話手錶,但不少電話手錶都被放置在兒童玩具區域進行銷售。但隨着市面上電話手錶的功能越來越多。在銷售人員的口中,電話手錶既不是單純的“電話”,也並非單純的“手錶”,而儼然成了智能手機的“迷你版”。

在西單購物中心二層的玩具城內,售賣兒童電話手錶的櫃檯和玩具櫃檯並排擺放。見到記者靠近並拿起兩款電話手錶端詳,銷售人員立刻拿出兒童電話手錶的宣傳彩頁開始推銷起來:“別看那兩款了,那都是過去的舊款,沒什麼功能,早淘汰了。來看看這個彩頁上的,這是最新款的電話手錶,能聽歌,能視頻通話,能刷公交卡……”銷售人員指指記者手中的手機,補充說:“現在小孩這電話手錶,就跟大人的手機一樣。手機裏頭有的功能,電話手錶裏也基本都有。小孩子人手一塊......”

而在北京圖書大廈銷售童書的樓層,記者同樣看到了售賣電話手錶的專櫃。銷售人員拿起一款標價1998元的“小天才”電話手錶,現場演示起來。只見銷售人員“啪”的一聲將手錶錶盤立起,讓錶盤360度旋轉,並同時介紹說,這款電話手錶一共有兩個攝像頭,其中一個攝像頭的像素高達1300萬,還能用語音控制拍照。接着,銷售人員又拿出一本畫冊,用電話手錶對着畫冊拍攝起來,“手錶有智能識物功能,比如你在街上看到一株植物或是一種動物,但你不知道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你就拍攝下來,電話手錶就能立刻顯示出所拍攝物體的詳細名稱”。不僅如此,電話手錶還能下載各種APP軟件,並能夠通過支付寶付款購物等。“您最好直接買個功能多的,一步到位,不然用不了多久就得換新的,電話手錶這東西更新換代特別快。”銷售人員提醒說。

擔心:

毀視力 小小錶盤功能花樣堪比手機

“媽媽,我下樓玩一會兒。”二年級的小宇和家長打了個招呼,就戴着電話手錶下樓了。大約1小時後,出門買菜的小宇媽在樓下的花壇邊“偶遇”了小宇和同伴。小宇媽驚訝地發現,兩個孩子頭靠頭擠在一起,對着屏幕還不如火柴盒大的電話手錶看得正開心。原來,兩個孩子在小區遇見後,就各自拿出了電話手錶開始交流起來。你給我發個搞笑動圖,我給你傳個幽默圖片,刷刷好友圈,聽聽音樂,很快,一個小時的工夫就過去了。

“讓你下樓玩,是讓你活動活動腿腳,看看遠處緩解眼睛疲勞,防止近視。你可倒好,這麼小的屏幕,你盯着看一個小時,眼睛還要不要了!”小宇媽氣得把孩子拎回家教訓了一頓。

記者發現,如同成年人刷朋友圈一樣,戴電話手錶的孩子們現在也有自己的“表圈”。走路計步排名、好友圈評論、積分升級、微聊、羣聊等與成年人手機相類似的社交功能,對孩子們的吸引力非常之高,甚至讓一些孩子沉迷其中。

早在幾年前,教育部就曾發佈《關於做好預防中小學生沉迷網絡教育引導工作的緊急通知》並致信全國家長。爲保護學生視力,讓學生在學校專心學習,防止沉迷網絡和遊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育部還曾印發《關於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今年,教育部再次部署,在3月開展春季學期近視防控宣傳教育月活動,要求切實加強手機管理,家長要加強對孩子使用手機的督促管理,引導孩子科學理性對待併合理使用手機。

爲了防沉迷、防近視,中小學生使用手機被越來越嚴格地“管理”起來。但儘管電話手錶的功能與智能手機越來越貼近,且小屏幕對視力的損傷可能比手機還要大,但似乎孩子對電話手錶的沉迷和過度依賴還並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

隱患:

泄隱私 電話手錶裏不安全的“朋友圈”

在淘寶網上輸入關鍵字“電話手錶”後,記者發現,電話手錶的品牌衆多,價格也存在着較大差異。便宜的兒童電話手錶不過幾十元,而貴的售價則達到了兩三千元。

曾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中國線上市場在售的智能手錶約有134個品牌、1057類產品。兒童智能手錶在銷售的智能手錶品類中佔比超過了1/3,且市場規模還在逐年上升。

但近年來,國內安全平臺上陸續曝光兒童安全手錶的相關漏洞。央視也曾曝光過小品牌兒童智能手錶存在漏洞、容易引發用戶隱私泄漏的問題。大多數智能手機都安裝了手機安全助手等軟件,能夠識別病毒木馬進行查殺,但部分小品牌兒童智能手錶,可能存在被木馬植入的隱患。這就讓原本應該成爲孩子“守護者”的電話手錶,反而成了孩子隱私的“泄密者”。

除了電話手錶可能發生的“被動泄密”外,孩子在使用電話手錶過程中的“主動泄密”也引發了不少家長的擔憂。

“媽媽,我又加了個新好友。”8歲的哲哲性格外向,經常和不認識的小朋友聊上幾句就能玩到一塊兒。自從戴上了電話手錶,出門玩時順便加個好友成了哲哲的家常便飯。“看看這些,都是她出去玩的時候自己加的好友,大部分孩子我都不認識。”李女士翻動哲哲電話手錶中的通訊錄展示着,屏幕上,十多個好友都是孩子自己“偶遇結識”的。

不僅如此,哲哲還酷愛發朋友圈。放學去哪個公園玩了、週末喫了哪家餐館、在哪個培訓班上輔導課等等內容,都登上了哲哲的朋友圈,時不常,還會模仿大人的樣子來張自拍。對此,李女士十分擔心,平時自己發朋友圈都會格外注意,儘量避免泄露孩子的蹤跡,更不會將孩子的正面照發到網絡上,但年紀小的孩子似乎對保護個人隱私毫無概念,肆無忌憚將自己的行蹤和生活“赤裸裸”地展示在陌生的社交網絡上。“家長有時無法看到孩子的好友圈,也不知道孩子們微聊時的內容,孩子無意間發出的內容萬一被別有用心的人看到或是加以利用怎麼辦?”

監管:

功能多 產品過度延展向成人“靠攏”

早在2018年12月,國內首個《兒童智能手錶技術要求》團體標準就已正式面世。標準規範了兒童智能手錶在機械性能、材料安全、電磁輻射、性能及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試圖解決行業標準雜亂、山寨品牌橫行、產業鏈運維質量差等亂象。

不過,這一標準只是對兒童電話手錶的產品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規範,對兒童電話手錶的功能無限延展、設置向成人手機靠攏等問題並未提及。除了關注產品質量,越來越多的家長也因兒童電話手錶的功能被“過度延展”,甚至向成人智能手機功能靠攏而產生了擔憂。

“有的兒童電話手錶中內置了不少小遊戲,像是曾經在微信上風靡一時的‘跳一跳’‘泡泡龍’等,也被改頭換面搬上了兒童電話手錶。給孩子買了塊電話手錶,簡直就相當於買了個遊戲機。平時家長本來就不願意讓孩子多玩手機、玩IPAD,結果在電話手錶上照樣能玩兒,這和家長原本的初衷背道而馳。”在屢次發現孩子用電話手錶偷玩遊戲後,趙先生一怒將孩子的電話手錶沒收。

一些家長坦言,其實對於家長來說,電話手錶只要有親子聯繫功能就足夠了,沒必要太智能化。電話手錶過多的額外功能,反而會增加家長的管理難度。

學校:

拒絕電話手錶“進校園” 建議家長定期檢查使用情況

電話手錶到底該怎麼用?如何保護個人隱私?對此,多地消費者保護部門紛紛發出提醒。兒童智能手錶功能雖多,但建議消費者選購時不能忽略了兒童手錶最基本的功能,如通話、定位及續航時間等。此外,消費者要留意信息安全,購買時注意查驗或詢問是否允許使用諸如123456這類簡單的密碼口令,如果允許,則說明在使用時個人信息可能易被泄露。

自從本學期開學,教育部發文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之後,全國不少學校也自發對電話手錶進校園說“不”。重慶一所小學甚至就科學使用電話手錶發出了《告家長書》,明確表示,有不法分子利用電話手錶發佈黃色視頻,傳播淫穢圖片,給心理不成熟,好奇心強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影響。

隨着科技的發展,市場上電話手錶琳琅滿目,功能繁多,特別是電話手錶加好友、加羣沒有設限。上傳違禁視頻和不當言論沒法監管,從而導致管理成了一個真空地帶。爲此,《告家長書》提示,購買電話手錶不盲目攀比,不盲目追求時尚,只要能滿足基本的通話、呼救、防丟、定位功能即可,從傳播根源上阻止黃色信息的傳播。

此外,購買電話手錶後,家長要務必加強對孩子瀏覽內容的監管。定期、定時檢查孩子電話手錶的使用情況;指導、教育孩子養成科學使用電話手錶的方法和習慣。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保管自己的個人信息,不能輕易將信息泄露給他人。一旦發現孩子使用電話手錶中的不良行爲,務必及時引導,及時制止,必要時立刻報警。

轉自:北京日報客戶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