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

幾十年或許只是彈指一瞬

但那些重要歷史轉折中

寫就的宏大敘事

卻在民族精神圖譜上

留下深深的烙印

這些作品塑造了

新中國幾代人的靈魂

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與成長

鐫刻了新中國建設者們的錚錚鐵骨

鑄就了中華兒女不忘初心

艱苦奮鬥的不屈脊樑

猶如鼓舞鬥志

蓬勃激昂的華彩樂章

在浩瀚的歷史時空中迴盪

今天,丹丹帶大家走進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的紅色文學經典,重溫一段段紅色歷史與革命往事,引領大家深刻感受作家創作紅色文學的時代背景和文化氛圍,進一步瞭解珍貴手稿背後的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文物展示一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手稿

傲骨寫忠誠

紅巖,本意是紅色的岩石,石質堅硬;紅巖又是一個地名,在重慶市,一個很小的地方,但在千千萬萬共產黨人心中,紅巖與井岡山、延安、西柏坡一樣,是映照信仰、忠誠的鏡子,是精神的故鄉。紅巖精神的確立,長篇小說《紅巖》功不可沒。

小說《紅巖》出版於1961年,是在羅廣斌、楊益言的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基礎上創作完成的。羅、楊二人都是在重慶解放前投身革命鬥爭的共產黨員。不幸被捕後,在“中美合作所”集中營中,特別是在渣滓洞和白公館,他們目睹了許多共產黨人堅貞不屈、壯烈犧牲的場面,自己也經歷了生與死的考驗。共產黨人的忠誠堅貞、正義凜然、寧死不屈猶如烈火燃燒於胸中,促使作者滿懷激情地寫出了這部長篇小說。

作爲一部傳統意義上的革命題材小說,《紅巖》雖沒有正面描寫槍林彈雨和血肉橫飛的戰爭場面,但由於小說背景特殊,人物性格鮮明,結構佈局嚴謹,故事情節環環相扣,小說出版後立即引起廣泛好評,成爲新中國文學史上的開先河之作。

小說是塑造人物、講好故事的藝術,經典小說的構成要素一是人物的理想之光,二是人物命運的英勇悲壯。《紅巖》裏的主要人物就具備了這兩個要素。

江姐,是作者以泣血之情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或者說,根本不用塑造,作者在監獄裏曾親眼目睹了江姐對同志和親人的愛、對黨的忠貞不渝。

爲了讓江姐開口供出黨組織和地下黨名單,敵人用盡酷刑,最後竟用削成尖頭的竹籤釘入江姐的手指。

竹籤釘入第二根手指,江姐昏死過去。“把她潑醒!再釘!”三根!四根!……竹籤深深地撕裂着江姐的血肉……左手,右手,兩隻手釘滿了粗長的竹籤……一陣又一陣潑水聲,刑堂內外,已經聽不到江姐的一絲絲呻吟……天快亮了,獄友們圍着奄奄一息的江姐,輕聲唱起葉挺的《囚歌》:“爲人進出的門緊鎖着,爲狗爬出的洞敞開着,一個聲音高叫着:——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爬出!……”江姐醒了,她凝視着一雙雙淚眼,輕聲說道:“在接受考驗的時候,人的生命,要用來保持黨的純潔……”

從第二天開始,一封封飽含熱淚的慰問信,從各個獄室傳過來。江姐百感交集,她請獄友明霞替她給同志們回一封信。晚上,通過牆頭的祕密孔道,渣滓洞每間牢房裏都回響着江姐虛弱而平靜的聲音: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驗,竹籤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

不久,一個好消息傳進獄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國旗是紅色的五星紅旗。江姐拆下一塊紅色被面,和姐妹們滿懷對新中國的憧憬,一針一線地繡出一面紅旗。

就義前,江姐穿上整潔的藍色旗袍,平靜地向獄友一一揮手告別,從容走向刑場……一個堅貞美麗的共產黨員形象永遠定格在了中國文學史上。

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瞿秋白在獄中送給獄醫一幅照片,照片下面題詞:“如果人有靈魂的話,何必要這個軀殼!但是,如果沒有的話,這個軀殼又有什麼用處?”從這個意義上說,小說《紅巖》是有靈魂的,這靈魂就是江姐這樣一羣視死如歸、百折不撓的共產黨人。多少年過去了,《紅巖》這部經典被一代代讀者所傳誦,《繡紅旗》《紅梅贊》仍在廣泛傳唱,江姐的人物形象一直活在影視劇和舞臺上,活在人們心中。新中國成立前,千百個瞿秋白、江姐們鋼鐵般的意志和犧牲證明: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傲骨。

文物展示二

杜鵬程《保衛延安》手稿

“英雄史詩”

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首次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的手稿,不僅包含寫作大綱和人物表,而且包含一至九稿的修改本。這部作品數易其稿才得以出版,出版後又進行過3次修改,出了4個不同的版本,目前可考的總共有16稿之多。舒乙曾經在文章中回憶道:“《保衛延安》是手稿多的冠軍,修改次數多的冠軍。”

在因年代久遠而微微泛黃的第一頁手稿紙上,我們可以看到紅色、淺藍色、墨藍色和灰色4種顏色的筆跡,紙張上寫滿了錯綜複雜的修改符號、密密麻麻的增補文字。透過滿溢着作家心血的薄薄紙張,我們彷彿能看到戰地記者杜鵬程伏在膝頭用蘸水筆記錄着延安保衛戰每一個難忘的戰鬥場面。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保衛延安》

《保衛延安》是作家杜鵬程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鴻篇鉅製。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作品,被譽爲“英雄史詩”。

它全面地描繪了1947年3月到7月延安保衛戰的歷史進程,通過對黨中央撤離延安後在西北戰場上開展的青化砭伏擊戰,羊馬河、蟠龍鎮攻堅戰,長城線上突圍戰,沙家店殲滅戰和九里山阻擊戰等幾場重大戰役的描寫,熱情地歌頌了人民解放軍指戰員的雄偉氣魄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生動地展現了在延安保衛戰中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爲戰略反攻這一歷史發展過程的全貌,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急劇變化的政治、軍事形勢。

作品以高昂的筆調,遒勁的筆力,塑造了一批豐滿、生動、高大的英雄形象。他們之中有彭德懷這樣的我黨我軍的領導人,有陳允興、李誠、趙勁、衛毅這樣的馳騁疆場、有膽有識的將領,有周大勇、王老虎這樣的叱吒風雲、威震敵膽的基層指揮員,有普通的戰士、炊事員,還有李振德那樣的根據地的革命老英雄。這些人物具有共同的革命英雄本質,高揚着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展示出革命英雄主義的風采。

《保衛延安》作者杜鵬程

《保衛延安》是反映革命戰爭的“英雄史詩”。作品自始至終洋溢着濃郁的詩意和澎湃的激情。讀這部作品,總會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在心中迴盪,博大的力量猶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作者如此深愛他筆下的人物,用無法抑制的感情爲他們譜寫讚美的詩章。彭德懷關於人民戰士要做供人民使喚的掃帚的格言,李誠關於政治工作者神聖使命的剖析,周大勇在埋葬烈士時的內心獨白,都是激情和詩意的結合。正是這種激情和詩意,爲作品增添了攝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重溫《保衛延安》,那用激情揮灑浪漫的“英雄史詩”仍然讓人激動不已。歷史將人們置於延安這一特殊的舞臺,無論是偉人還是普通人,在這個舞臺上,都肩負着強烈的民族責任與生死大義,完成了自己的歷史角色。

“向北望星提劍立,一生長爲國家憂。”讀罷《保衛延安》,崇拜英雄之情油然而生。曾有一段時間,中國革命史上的英雄人物被某些心懷叵測之人肆意惡搞,其真實目的是動搖人們的價值共識和信仰根源。捍衛我們的英雄成爲擺在我們面前刻不容緩的任務,崇尚英雄,對英雄心存敬重,這是一個民族不可動搖的道德底線,敬重英雄的民族纔是一個大有希望的民族。

革命英雄主義始終是我們這支軍隊的傳家之寶,也將永遠是我們軍人最寶貴的品質。願今天的我們都能銘記那些爲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做出貢獻的英雄們!

文物展示三

管樺《小英雄雨來》手稿

在戰火中成長

管樺的代表作品《小英雄雨來》的手稿原本藏於管樺家鄉、河北省豐潤區還鄉河畔的管樺陳列館和雨來紀念園中。但因館內條件有限,並未配備紙質文物保存所必需的防塵蟎、污染、潮溼、乾燥等智能系統。在作家管樺的家人與文學館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小英雄雨來》這部在抗日戰爭時期對整個文壇產生巨大影響的重要作品,最終從作者的家鄉來到了首都北京,並在此“安家”。2006年4月,李婉女士從老家將《小英雄雨來》的手稿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小英雄雨來》

作品講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的一個小村莊裏有一個叫雨來的孩子,他的游泳水平很高。後來,爸爸爲了讓雨來有學問,讓雨來接受黨的愛國教育,從而懂得了“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祖國”的道理。

一天,鬼子又來掃蕩了,雨來的爸爸媽媽都出去了,雨來正趴在炕頭看識字課本。突然,交通員李大叔來到他家,後面還跟着一羣鬼子。在雨來的掩護下,李大叔匆忙跳進雨來家事先挖好的地洞裏,而雨來自己卻被鬼子抓了。雨來拒絕了鬼子的哄騙和利誘,在敵人的威脅、毒打下堅決不屈服,沒有供出李大叔的去向。鬼子無可奈何,決定把他拉到河邊槍斃。河邊響起了槍聲,村民們聽見槍聲都哭了……等鬼子走後,雨來從水裏爬上岸,他還活着!原來槍聲響起之前,雨來趁鬼子不備,一頭扎進河裏遊走了。

雨來是抗日戰爭年代冀東少年兒童的一個縮影,這其中也包括小說作者管樺本人在內。管樺從小就和村裏的兒童一起站崗放哨,給八路軍送雞毛信、上樹瞭望、捕捉敵情。1940年,他離家奔赴抗日戰場,長年轉戰南北。他參軍以後,童年時代的情景常常浮現眼前。於是,他創作了以雨來爲主人公的小說《雨來沒有死》,發表在《晉察冀日報》上。

新中國成立後,一位負責語文教科書的編審專程找到管樺,告知他的小說被改名爲《小英雄雨來》並選進了語文課本。從此,小英雄雨來成了全國少年兒童心目中的英雄。

紅色手稿講述的故事裏

摺疊了多少歷史的往昔

破碎的書頁中

留存了多少時代的風雨

批閱的筆跡如絲絲引線

鮮活的文字似盞盞明燈

必將照亮文學的未來與前行的方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