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人類的歷史,可以說是存在着非常多的奇蹟與祕密。在世界各國,古代人的很多發明一直到現在都還影響着全人類,例如中國的造紙術,火藥,古希臘阿基米德的槓桿原理等等,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然而還有一批古代人發明的物品,一直到現代都難以解釋。

青銅透光鏡

西漢時期,在承襲了商周藝術遺風的基礎上,青銅器工藝達到了頂峯。當時達官貴人的家中,出現了一種神奇的青銅透光鏡,它凹凸有型,卻能在陽光下反射出背面的花紋。

目前這件物品收藏在中國上海的歷史博物館內,是國家的一級保護文物。

透光鏡當時被發現的時候就已經引起了很多科學家的注意,當時這件古文物在研究用強光照射的時候,無意中發現鏡子正面的圖案會通過鏡子背面映射出來,而這項技術在當時來說可以堪稱逆天。

通過對透光鏡的研究,現在已經弄明白了透光鏡的原理:其反射成像原理與鏡面的凸凹薄厚程度有關,由於鏡面的曲率對光的反射程度不同,這纔會出現奇特的透光現象。

雖然明白了原理,但是以目前的技術,依然是無法將這面透光鏡進行復制。那麼當時古代如此落後的科技水平,是如何做到這麼高精密儀器的呢?

希臘火

在古羅馬時期,羅馬的海軍力量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一度統治整個地中海區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爲當時的東羅馬帝國發明瞭“希臘火“。

希臘火這種武器,根據記載是在公元7世紀時,由敘利亞匠人卡里尼庫斯所發明的。敘利亞石油資源豐富,卡里尼庫斯很可能瞭解到了石油這種事物,並漸漸瞭解了這種物質的特性。最終,卡里尼庫斯將石油進行提煉,混合樹脂、硫磺等易燃物質製成了希臘火。

製成的希臘火是一種液體,既可以裝在特製的噴射器中噴射出去殺傷敵人,還可以裝在容器中,作爲“炮彈”由投石機發射殺傷敵人。據說,希臘火的配方几經改造,最終可以做到“遇水即焚”,不需要特意點燃。

東羅馬帝國的敵人形容它爲“既溼,且稠,又黑”的火,因爲當希臘火黏在被擊中的對象後就會不停燃燒,而該火焰是不能撲滅的;這形成了東羅馬海軍在海戰上壓倒性的優勢,令當時的敵艦聞風喪膽,避之則吉。

而它最後一次的使用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圍攻戰中,在此之後,希臘火的配方便隨着東羅馬帝國的覆滅而失傳。

安提基特拉機械

安提基特拉機械,於1901年在希臘安提基特拉島附近的安提基特拉沉船裏被發現,製造年代約在西元前150年到100年之間。

該機器內含多個齒輪,有時被認爲是世界上第一個模擬計算機,其結構的完整,說明在希臘化時代可能還有些更老的類似儀器尚未被發現 。

2008年7月31日,科學家在自然期刊發表了相關新發現,該機械的機制可以追蹤運動章、追蹤日食和計算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間。儀器上的文字與希臘西北部的伊利里亞和伊庇魯斯,以及克基拉島各月份的名稱密切相關。

2016年5月,英國卡迪夫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邁克·埃德蒙德在雅典召開的學術會議上說:研究人員在過去12年裏利用X光影像技術,將這部裝置的零部件逐一組裝起來,從而揭開了這部裝置的神祕面紗。

此前人們認爲該裝置是古希臘人使用的一種計算器,用來描繪天空中行星的運行軌跡,以幫助當時的人識別方向。然而,科學家們此時破解了這部裝置表面破損的銘文後發現,它實際上是用來研究占卜星相的。

艾斯博特劍

艾斯博特劍是北歐的一種劍,這種劍起源於5至12世紀,是當年古代維京海盜使用的一把單手長劍,這種劍身造得又寬又厚,其硬度是根本無法想象的,這樣劍身在戰鬥中僅會彎曲而不會折斷。

這把劍使用的鋼材被現代人稱之爲“烏茲鋼”,我們都知道現在高科技工業中所使用製造的車刀,工業刀,刨刀等等都是被稱作爲“T10鋼”,然而古代維京人造劍使用的“烏茲鋼”硬度卻比T10鋼的硬度更高。

正是因爲這一點,讓科學家非常的不理解,在當年那種基本上的人力技術中,是如果弄做出這麼堅硬的鋼材的?也許正是擁有這樣超強硬度的武器,所以維京海盜纔會成爲當時歐洲很多國家的噩夢。

巨型石球

20世紀30年代末,美國人喬治·奇坦在哥斯達黎加人跡罕至的三角洲熱帶叢林以及山谷和山坡上,發現了約200個好似人工雕飾的石球。這些石球大小不等,大的直徑有幾十米,最小的直徑與彈珠的大小相當,製作技藝精湛,堪稱一絕。

這些謎一樣的石球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科學家對它們進行測量後發現,這些石球都是用堅固的花崗岩製成,而且石球表面各點的曲率幾乎完全一樣,直徑誤差小於0.01,簡直是一些非常理想的圓球。然而,這片地區人跡罕至,周邊也沒有花崗岩石,沒有人知道這些石球從哪裏來,由誰製作而成。

有人說,這些石球來自外太空,外星人把它們帶到地球,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成了某一星系的星球模型。

也有人說,這是古人的智慧結晶,他們把石球放置成某種圖案,祈禱上天給家族帶來幸運。

還有人說,這是古代工匠的勞動成果,他們不斷試驗,終於找到了圓球體最理想的製作方法,而這些石球,就是最好的紀念品。

德里鐵柱

德里的Qutb Complex佇立了一座世界上最神奇的金屬物體,這正是爲人所知的“德里鐵柱(Iron Pillar of Delhi)”。

整根柱子(從頂端到底部的地基)共7.2公尺,其中有1.1公尺位於地底下。基地放置在鐵絲網上,鉛焊接在鋪滿石頭的路面上層。柱子的下層直徑420毫米(17寸),上層306毫米(12寸),估計重量超過6噸。

據現代科學分析鑑定,這根鐵柱的鑄造時間應在1500多年前,至今鐵柱通體仍找不到一塊鏽跡。要知道鐵是最容易生鏽的金屬,一般的鑄鐵不用說千年,幾十年就鏽跡斑斑了。

最終,一位工程師發現了鐵柱的奧祕,發現它含磷量很高。這種元素與鐵和空氣接觸發生了化學反應,形成磷酸氫鹽的水合物(FePO4·H3PO4·4H2O),在鐵柱開始生鏽時,由磷、鐵和空氣形成的保護膜防止了鏽跡的進一步發展。

那麼問題來了,在那麼久遠的時代,人們對化學知識並不瞭解,如何製作出這樣千年不鏽的鐵柱?因此,大家猜測,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下,鑄造“德里鐵柱”的礦石裏的雜質含有了大量的磷元素,而這些磷元素並沒有在冶煉的過程中被分離出來,於是就鑄成了這根歷經千年而不生鏽的鐵柱。

轉自:雅昌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