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爸媽盒子

民間有句俗語:“龍生龍,鳳生鳳。”什麼樣的父母,就會養出什麼樣的孩子。

除了從生理學上看孩子會遺傳父母的很多特質外,家長本身對孩子的人生影響也非常大。而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看待事情的能力和看待自我的能力,這種學習無需言傳,而是通過生活的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地影響。

不同的孩子有各種各樣的性格,有的孩子從小勤奮刻苦,承受能力強,而有些孩子自卑敏感,情緒脆弱,這些差異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後天形成的。

而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原生家庭,更具體來說,是孩子身邊最親近的父母親。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都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爲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爲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有關。”

家長的情緒與處理方式,很大程度上會在孩子的性格中形成烙印。

父母的情緒特質,對孩子影響深遠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曾經做過一次爲期三年的研究,研究人員在三年裏跟蹤調查了169個5-10歲的孩子,要求他們的父母每天記錄下自己的情緒狀態,和孩子的患病情況。

結果他們發現,如果父母有較高的情緒壓力,他們的孩子患病概率明顯高於其他健康的孩子。

光是從身體素質上就已經造成了這麼明顯的影響,那麼心理素質呢?

在節目《超級育兒師》中有一集令我印象深刻,一個孩子的父親早早離世,母親獨自工作養家,平時回到家裏就會把壓力釋放在孩子身上,對孩子既兇狠又強硬,一回到家二話不說先嚴厲批評孩子的每一個過錯。

但母親其實是非常疼愛孩子的,她私下希望孩子外婆能來看看娃,結果孩子卻對外婆拳腳相向,恨不得立刻用笤帚把外婆趕走,頓時成了一個小惡魔。

在孩子的身上,我們彷彿看到了母親的影子,他們的怒吼與泄憤的神態,幾乎一模一樣。

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極深,不良的處理方式還會損害親子關係,影響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負面影響。

無法管理好情緒的家長,往往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①只看眼前,情緒攻擊

這是大多數家長都很難避免的一種狀態。

當一個孩子不聽父母的話,或做錯事情時,家長總會感到非常煩躁或者暴怒,比如孩子總是不肯聽話,有勺子不用,非要用手抓飯喫,最後弄得到處都髒兮兮的。

家長一想到又要收拾打掃,心情難免非常暴躁,對孩子也兇狠了起來,甚至破口大罵:“說了多少次要用勺子喫飯,你是乞丐嗎?怎麼說了幾百遍還是學不會!”

家長只看到了眼前孩子的行爲不合心意,將憤怒、不滿甚至怨恨的情緒投到孩子身上,家長覺得自己又生氣又委屈,卻不去思考爲什麼孩子會這樣做。

從孩子的角度上來看,這是很難理解的一件事情。

人們總覺得孩子的行爲無厘頭,實際上孩子不管做什麼,才真是有理有據的,只是不符合大人的觀念。孩子不肯使用勺子,因爲他們的手靈活度不足,很難穩定舀起飯來,他們只是忍不住選了自己最舒服的動作去進食罷了。

②過度理解孩子的行爲

人們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認爲孩子還不懂事,根本不能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可孩子的成長是非常迅速的,他們也有非常懂事的時候,有時候卻容易被父母誤解。

前些年有件事情在網上引起了熱議,一個男孩在高鐵上,用父母給的100塊錢買了三份不同口味的飯菜,他把盒飯端回來時,還興致勃勃地跟父母介紹裏面有什麼菜。

然而媽媽看到後,當場就暴怒:“幹什麼買這麼多?給你100塊你就要馬上花光嗎?”邊上一直沉默着的爸爸也突然開始幫腔:“我又不餓,你買這麼多做什麼?”

最後媽媽罵罵咧咧地把盒飯拿去退了,男孩則一邊流淚,一邊低着頭喫,想必這頓飯真是難以下嚥。

作爲旁觀者,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孩子是好心,甚至爲此責備孩子的父母爲什麼要這樣對待他,當時網上也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痛批。

但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孩子的行爲有時候令人捉摸不透,家長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之前,一定要先考慮孩子是怎麼想的。否則很容易傷了孩子的心,讓親子關係形成隔閡,也讓孩子越來越封閉自己的心。

父母無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是很難修復的,甚至會成爲孩子性格的一部分,等到二三十年後,繼續影響下一代。

父母無法控制的情緒,會把孩子推向兩個極端

如果家長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任由情緒在孩子面前釋放,很有可能將孩子推向兩種極端性格。

第一種是孩子有樣學樣,父母是怎樣的,孩子就會學成什麼樣的,這就是“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性格暴躁,喜歡暴力的家長,很容易培養出同樣的孩子。

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經常會使用大吼大罵,或暴力發泄的方式來讓孩子馴服,孩子一時是聽話了,可他們是迫於壓力纔不得不聽話,因爲在他們的世界裏,不聽話就要捱罵,捱打,真正促使他們變得“聽話”的是對捱打捱罵的恐懼,這種恐懼會矇蔽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不到家長這樣做的真正目的。

等到他們漸漸長大,有了獨立的思想,有了健壯的體魄時,曾經積累下的委屈會變成他們反抗的動力,他們很可能會變得同樣暴躁,遇到什麼不順心的事情就要大吼大罵,起了矛盾就要打人。

第二種是孩子變得極其自卑、怯懦,他們擅長看臉色行事,甚至很會“討好”父母。

美國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討好是一種求生存的應對姿態,在壓力情境下,一個人忽視自己的感受,認爲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盡力取悅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這便是討好。

這種壓力情境就是來自父母無端的情緒釋放,這讓他們心理產生巨大的恐懼,而變得過分照顧他人的感受。

這樣小心翼翼的性格不僅僅會影響到他們與家人的相處模式,甚至進入了社會,他們也會把別人的感受置於首位,因此不得不委屈自己——委屈自己對他們來說已經像喫飯一樣平常。

這樣的孩子長時間處於逆來順受,鬱鬱寡歡的狀態下,爲了避免爭端而壓抑自己,彷彿就是爲了別人而活。

有些人憋屈成了習慣,能憋屈一輩子,而有的人承受不住積累的委屈和怨恨,突然有一天就爆發了。

不管是哪一種,將來都很難獲得真正的幸福。

寄語

育兒專家阿黛爾•法伯說:讓孩子成爲一個有血有肉的孩子、情感真實的人比繼續讓他當“媽媽的乖孩子”更重要。

當你因爲孩子的行爲而想發脾氣時,最好先心裏默數10,讓氣氛冷卻一下,瞭解孩子舉動的原因。

如果發現你的孩子也出現了脾氣暴躁的行爲,一定要先審視自己,並積極幫助孩子瞭解自己的情緒,並教會他們如何正確控制情緒,做一個溫和的人。

今日互動話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