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性能和行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微觀結構,而微觀結構又受到製造條件的限制。而對這些關係的洞察方面,物理模擬發揮着重要作用,有助於爲下一代材料的設計提供關鍵的信息支持。

尤其重要的是,許多材料在應力下的變形,或流體流經多孔介質時不能單獨使用 2D 數據進行精確建模。因此,用於提取這些特性的模擬技術的保真度部分將取決於 3D 微觀結構數據集的質量。

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3D 複合材料的研究、設計和製造都是一大挑戰。通常 2D 圖像方法擅長甄別不同的材料,特點是成像高分辨率、視野寬,且成本低廉。對比之下,3D 成像技術不但價格昂貴,而且成像相對模糊,因此,其低分辨率的劣勢大大限制了這種方式在複合材料識別方面的應用,例如,目前 3D 成像技術無法識別陶瓷材料、碳多聚粘合劑和液相孔等電池電極內的材料。

近日,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型機器學習算法,能夠將 2D 的複合材料圖像轉換爲 3D 立體結構,從而幫助相關製造商和材料科學家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3D 電池電極和飛機部件等複合材料的設計與生產製造。

相關成果於 2021 年 4 月 5 日發表在《自然-機器智能》(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雜誌上,論文標題爲《基於生成對抗網絡的維度擴展將2D切片轉化爲3D結構》(Generating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s from a two-dimensional slice with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 based dimension expansion)。

基於複合材料的 2D 橫截面數據,該算法將不同材料組合起來,而這些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不盡相同,然後擴展材料的橫截面的尺寸,進而將其轉換爲3D計算機模型。這樣一來,科學家就能夠直觀地對複合材料的不同組成部分或“phases”,以及它們如何組合起來進行仔細研究。

換句話說,該算法不僅能夠幫助人們觀察到複合材料的 2D 橫截面的細節,還會將其放大,把“phases”放置到 3D 空間中研究。只有明確瞭解與掌握研究複合材料的分層結構,科學家及製造商才能在未來逐步優化這類材料的設計。

該研究團隊指出,相比於利用物理 3D 對象創建 3D 計算機表示,他們的技術路線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並且,它還能夠更清晰地識別出複合材料內部的不同的“phases”,而這正是該領域最大的技術難點之一,因此,該團隊此次的研究成果超越了當前的大多數技術方法。

“將不同材料進行組合成複合材料,可以讓我們充分利用每個組件的最佳性能,但由於材料的排列對性能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對其進行詳細的研究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挑戰。通過我們的算法,研究人員將獲取他們的 2D 圖像數據,並生成所有特性保持一致的 3D 結構,這使他們能夠進行更逼真的模擬。”論文的主要作者、帝國理工學院戴森設計工程學院(Imperial's Dyson School of Design Engineering)學習、設計和研究工具(TLDR)小組的博士生史蒂夫·肯奇(Steve Kench)表示。

圖 | 生成性對抗網絡在各種微結構上的應用(來源: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使用了新型機器學習技術“深度卷積生成性對抗網絡”,英文爲 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簡稱 DC-GANs,該技術於 2014 年發明。生成性對抗網絡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候選模型,也是將 2D 轉換爲 3D 的工具的核心。其由兩個神經網絡組成:一個生成器 G,用於合成假樣本,另一個爲鑑別器 D,用於從數據集中區分真假樣本。在訓練過程中,G 和 D 迭代更新,使生成器能夠捕獲真實數據集的特徵。

具體來說,就是讓兩個神經網絡彼此之間形成競爭,其中,一個神經網絡顯示 2D 圖像,並進行快速學習識別,然後另一個神經網絡則試圖製作“假”的 3D 版本。如果第一個神經網絡查看到“假”3D 版本中的所有 2D 切片,並把它們認定爲“真的”,那麼這些版本就可以用於模擬任何材質的屬性。

該團隊將這種技術應用到維度擴展的任務中,能夠以更快的速度對不同的材料進行組合,以更快找到性能更優越的複合材料。

該研究的合著者之一、戴森設計工程學院 TLDR 小組負責人薩姆·庫珀(Sam Cooper)博士表示,“電池等許多包含複合材料的設備的性能,與其內部組件在微觀尺度上的 3D 排列密切相關。但是,對這些材料進行足夠詳細的 3D 成像的難度非常大。我們希望我們的新機器學習工具能夠幫助材料設計界擺脫對昂貴的 3D 成像機的依賴。”

-End-


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