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江蘇高院建立套路貸虛假訴訟智能預警系統,已識別近兩萬起

江蘇法院通過研發智能預警系統,幫助法官精準甄別防範“套路貸”虛假訴訟。4月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5(2021)》(以下簡稱《法院信息化藍皮書》)。

《法院信息化藍皮書》指出,近年來,“套路貸”違法犯罪日益猖獗,已然成爲黑惡勢力犯罪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黑惡勢力斂財的主要手段,其中,一些“套路貸”違法犯罪被包裝成普通民間借貸案件後起訴到法院,企圖通過訴訟程序使其合法化,這類訴訟在本質上屬於虛假訴訟,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堅決打擊懲治。

爲此,江蘇高院自主研發全國首個“套路貸”虛假訴訟智能預警系統,運用雲計算、大數據、NLP和智能算法等技術,實現對風險人員、風險案件的智能識別與預警,輔助法官精準高效甄別防範“套路貸”虛假訴訟,助推對“套路貸”虛假訴訟活動的有效打擊和源頭防範。

前述藍皮書介紹,“套路貸”虛假訴訟智能預警系統設置識別預警監督點,系統支持民間借貸糾紛、債權轉讓合同糾紛等七類高發案由案件的智能預警,通過解構法院內部信息、公安信息、市場監督管理信息,結合行爲的聯繫、事實的關聯、證據的印證,系統分析出原告起訴頻次、涉公安信息、文書負面辯稱(文書中提到的被告不認識原告、受到脅迫等辯稱)等79個識別監督點,形成風險標籤體系。

根據風險標籤信息,構建“套路貸”虛假訴訟識別預警模型,包含風險人員模型(涵蓋風險原告、訴訟代理人等)、風險案件模型(涵蓋案件畫像、風險等級、風險概率、風險構成報告等),併爲七類高發案由分別開發了智能算法模型。前述藍皮書指出,系統以“人”爲中心,運用大數據綜合分析技術,以偵查思維方式分析各類碎片數據,從“人”向“案”進行關聯擴展,綜合判斷所有涉案信息,全面分析人、案風險預警等級和風險概率。

與此同時,這一系統在以法院數據爲核心的前提下,積極協調利用外部數據,包括公安、市場監督(工商處罰、經營異常名錄)等數據,從中提取重要監督點,納入智能算法模型,全方位甄別風險情況,提升識別精準度。

澎湃新聞注意到,“套路貸”虛假訴訟智能預警系統於2019年8月30日在江蘇法院上線,幫助法官精準高效地甄別防範“套路貸”虛假訴訟。在基礎應用成效方面,江蘇法院幹警共使用232萬人次,成功從2013年以來的94萬餘名原告中,識別出5級高風險放貸人3607人、4級風險放貸人4045人,從140.8萬餘件民間借貸等七類案由一審案件中識別出疑似“套路貸”虛假訴訟案件19528件。

在源頭治理成效方面,從2019年全年數據看,民間借貸案件量自2015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江蘇法院民間借貸一審共收案140382件,同比大幅下降36.8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