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趙雙林、張巍、朱加亮

4月14日,在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的病房查房中,當顯微外科主任張建政和醫生李紹光看到患者手指紅潤、血液循環良好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4月12日,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顯微外科主任張建政和醫生們查看患者恢復進程,叮囑注意事項。鞠文富 攝

時針撥回到3月16日。一名18歲小夥子上班第一天就不慎將右臂捲入攪拌機,斷成3截!救護車一路笛聲淒厲,向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的骨科醫學部火速趕來……

救護車剛停穩,張建政、李紹光等醫護人員抬下昏厥中的傷者,禁不住倒吸一口涼氣:傷者右側上臂中部被機器絞斷,手掌又從手腕處絞斷……斷開的肌肉、血管、神經、骨頭等組織碾挫傷非常嚴重,離斷的肢體幾乎毀損。

“這臺一臂三截、創面複雜的顯微外科手術,可能會出現下一端接活了,上端接不活,整條胳膊還是壞死的惡果。”張建政說。

此刻,留給斷肢再植的最佳時間己越來越短。因爲斷肢、斷腕是嚴重擠壓後的撕裂、離斷、熱損傷,血管、神經、肌肉牽拉斷開,異物留存多,污染嚴重,更加嚴重的是此時距受傷己超過3個小時……

面對罕見創傷的創傷病人,第四醫學中心當即轉換到戰時狀態,骨科醫學部領導、專家團隊5分鐘制定出救治方案,患者15分鐘被推上手術檯。

手術室裏,張建政帶領19名醫護同事分成三個小組同時手術:第一組清創上臂創面,第二組清創中段,第三組負責斷手。三個小組通力合作,當肱動脈接通,殘肢流出鮮紅血液,張建政懸着的心,才落了下來。

3月17日,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骨科醫學部顯微外科醫護人員正在進行緊張的斷臂再植手術。楊林 攝

爲提高手術成功率,他們又增加了三條淺表靜脈,促進血液迴流,避免堵塞,減少再植失敗。隨後,醫護人員一段一段、一根一根吻合了五大神經和重要的肌腱、肌肉。

張建政等醫護人員在手術檯上奮戰15小時33分鐘,固定骨折2處、吻合移植動脈3處6段、靜脈10條12處、神經7條、肌腱12條、肌肉4處,共使用顯微針107支,紗布130塊,輸血3200毫升。術後患者順利轉入ICU病房,初步保肢成功。

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副會長、骨科醫學部副主任孫天勝,以自已在多年臨牀實踐中總結形成的損傷控制學理念和關鍵技術,悉心指導全體醫護人員,終於成功完成這臺技藝高超的“一臂三截”斷肢斷指再植手術。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斷臂再植的絕技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軍隊和北京市骨科專業委員主任委員、骨科醫學部主任唐佩福說,解放軍總醫院顯微外科有着光榮的歷史傳統。1981年,時任骨科主任朱盛修研究創立的“離肌皮瓣重建手內肌功能”和“火器性周圍神經修復”醫學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從此奠定了解放軍總醫院顯微骨外科技術的全國領先地位。

四十年來,一代代骨科人深受老一輩人民軍醫影響,在斷肢斷指再植技術方面,相繼取得一系列新的進展。此次手術中,骨科醫學部與相關支撐科室配合默契,急救、創傷骨科、顯微外科、麻醉、重症通力合作,整個救治鏈條迅速高效。

斷臂再植,對戰創傷救治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此次手術的成功,標誌着骨科醫學部在罕見肢體多截段離斷傷殘救治方面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爲今後戰創傷救治積累了寶貴經驗。

(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