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東方女兒節之顧繡非遺傳承展”今天(14日)在上海寶龍藝術中心三號廳開幕。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當代顧繡的精品和近年來顧繡傳承過程中的成果和探索。其中靜態傳承部分的9幅顧繡精品爲非遺傳承人繡制,是當代顧繡的典型代表;其餘七十多幅作品均爲顧繡非遺進入國民教育體系以後大中小學所進行的傳承和探索創新。在展覽的動態傳承部分,多位顧繡非遺傳承人和學習該項技藝的學生還展示了顧繡的製作過程,讓參觀者直觀的體驗了顧繡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顧繡是江南刺繡藝術的代表,是民間繡藝與文人畫結合的產物,源起於上海松江,2006年被納入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者在展廳中看到,在80餘幅顧繡真品中有幾幅最爲亮眼,一幅是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師承新中國顧繡第一代傳人戴明教的朱慶華女士作品《蘭竹系列圖》,該繡品採用鋪針、齊針、亂搶針、短針等針法。雖然採用最普通的針法繡制,但準確地把握了墨色的深淺變化、暈染枯槁,讓人感覺到了墨色的厚重與輕薄之間的自由隨意變化,保持了墨的鮮度,猶如昨日之作。

還有一幅不可錯過的是顧繡傳承人,師承戴明教的吳樹新女士的作品《二友圖》,此圖爲歲寒三友中的二友,畫面採用齊針、亂搶針、鋪針、施針、短針、虛針、點針等針法。利用短針、虛針、點針,把冬天裏的峻冷與物體的乾澀蒼勁,表現得十分入微。

現場還提供了沉浸式的顧繡體驗。不僅大學生以及上海市三新學校顧繡興趣班的同學們在現場搭起繡棚繡架,深度還原古代繡娘作繡時的場景,使顧繡的實操過程生動形象地呈現,參展人也有機會親自體驗顧繡的製作過程,在每一次飛針走線中更進一步觸碰歷史,感受文化的力量。

此次展覽由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顧繡)傳承基地、上海師範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女子文化學院、松江非遺中心、上海市三新學校共同主辦。據悉,自2019年教育部中華傳統文化(顧繡)傳承基地在上海師範大學掛牌以來,學校立足育人爲本,利用師範教育的有利條件,從師承顧繡、數字顧繡、學術顧繡三個方面,培養現在與未來的中小學校顧繡傳承師資,以使顧繡薪火相傳。據悉,此次的展出中也有上海師範大學顧繡傳承基地學生的作品,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作品是上海師範大學不斷推進課程建設,培養非遺傳承的種子,探索優化傳統文化傳承與研究的工作機制的最好證明。

作者:吳金嬌

圖片:上海師範大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