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歷史第351篇:西方威脅下的東亞鉅變。

太平天國運動及捻軍起義還在如火如荼的時候,清朝又遭到了一次外來的巨大打擊——英國、法國聯軍攻打北京。英法聯軍爲什麼就與清朝發生了衝突呢?簡單地說,這是延續鴉片戰爭而來的仇怨,也是鴉片戰爭帶來的惡果。

廣東向來民氣強悍,對外來欺辱從來不輕易屈服,對來入侵的列強具有強烈的仇恨心理,尤其對英國人不滿。清朝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雖然同意英國可以進駐開放的五個港口,其中包括了廣州。但廣州人民卻對此極爲不平,不願讓英國領事及船艦進駐廣州,發動示威活動。英國人識趣而退,過了十幾年,到咸豐六年(1856年)時又來與兩廣總督葉名琛要求進入廣州。

葉名琛直接拒絕了英國人的要求,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清朝水師執行公務,登上英國船舶進行檢查,逮捕十幾名違法的華人水手,英國領事巴夏禮爲此又與葉名琛發生衝突,斷然下令英國艦艇炮轟總督衙門。

英國艦艇撤退後,民衆縱火將英、美、法在廣州的商館都焚燬,以發泄心中積壓的憤恨。法國與英國決定共同派出艦隊,於第二年到達廣州,向葉名琛發出最後通牒。葉名琛仍然拒之不理,英法聯軍於是發動戰爭,攻陷廣州,俘虜葉名琛,送到孟加拉國監禁。

英法艦隊繼續往北到天津,接着攻陷大沽口。咸豐皇帝慌了手腳,由俄國和美國居中調停,與英、法簽訂和約,稱爲《天津條約》,同意賠款、自由貿易及自由傳教,並約定在次年到北京換約。第二年,如狼似虎的英法兩國如期前來。清朝政府此時主戰派佔據了上風,命令清軍炮擊進入大沽口的英國軍艦,等於向洋人宣戰,清朝君臣人人稱快。

一年後,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又派軍艦到達天津,再次攻陷大沽口,也攻陷了北京附近的通州。咸豐皇帝慌忙下令再與巴夏禮談和,自己出逃北京,前往熱河。負責議和的大臣怡親王戴垣以爲巴夏禮是關鍵人物,只要除去他就能解決問題,下令巴夏禮等四十多人。英法聯軍於是藉機進攻北京,清朝軍隊不堪一擊,全面潰敗。

俄國在第一次調解簽訂《天津條約》時,藉機要挾清朝簽訂《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的土地;在第二次調解簽訂《北京條約》時,又要挾清朝政府另外籤一份《中俄北京條約》,割去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合計兩次,俄國不費一兵一卒,得到超過一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