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河南商报》对“电子警察”乱象的报道

河南商报记者高鹏

企业参与“电子警察”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维护,为了让企业更快收回投资成本,政府部门设置罚款“任务”,还有企业人员可消除交通违法记录……

自今年3月12日起,《河南商报》的系列调查报道,揭开了“电子警察”过去、现行的管理模式和背后乱象。

4月13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会议对“电子警察”的设置、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要规范、合理设置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主动征求社会意见,对设置、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整改。

回顾

《河南商报》披露“电子警察”管理乱象

今年3月初,河南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车主因为被“电子警察”抓拍,一年缴纳罚款上千元。这背后既和车主的驾驶习惯、对路况的熟悉程度有关,也折射出“电子警察”的设置是否合理、交通指示标识是否完备等问题。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从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到后期管理维护,企业全程参与,在“公开招标”、“电子警察”抓拍的违法录入等环节,其实暗藏“潜规则”。业内人士透露,约10年前,因地方政府财政较为紧张,有部分地方的公安部门让企业先垫资建设,再在协定的期限内通过抓拍交通违法的罚款抵消。此外,一些“电子警察”安装企业人员参与后台管理,之前甚至可“消除交通违法记录”。

这些不断增设的“电子警察”,有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是否符合实际路况、程序有没有公开、车主是否有机会参与到立项论证中?郑州交警称,“电子警察”主要设置在市区的主次干道、车辆行驶密集区域。设置“电子警察”前,他们做过调研,并公开征求过意见。

“电子警察”的使用,在缓解警力不足压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规范民众文明开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守法的驾驶行为,理应受罚。但全国人大代表韩德云受访时也提到,一些“电子警察”已起不到警示交通参与者的作用,纯粹“为罚而设”,沦为交通治理懒政的工具。

推进

对设置、使用“电子警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整改

近日佛山高速“62万人违章,被罚1.2亿”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电子警察”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关注。虽然官方回应了此事并承诺“研究落实优化改进措施”,但网友对防不胜防的“电子警察”罚款颇有怨言。

4月13日,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会议对“电子警察”的设置、管理提出明确要求:要规范、合理设置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主动征求社会意见,对设置、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整改。同时还指出,要进一步规范交警执法处罚,严禁过度执法、逐利执法、粗暴执法。

《瞭望东方周刊》昨日发表评论称,“‘电子警察’不能成为‘创收机器’”。

评论中重点提到:《河南商报》对“电子警察”滥设滥用等问题的深度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和公安部交管局的广泛关注。河南省交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还为此召开会议,就“电子警察”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将相关情况上报给公安部交管局。

评论称,“电子警察”要科学设置、规范使用。对于使用明显不合理的,要及时进行评估、调整、取消。有些因道路、市政等引发的频发性交通违法,需部门联动共同处理。此外,哪里罚的、罚了多少,有必要通过相关程序进行政务公开,明明白白昭示于众。

媒体普遍关注,公安部也已高度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主管部门的关注下,那些不合理、滥设甚至“以罚款为目的的‘电子警察’”,将被排查整改。“电子警察”的设置、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我们的交通出行环境将更为顺畅。

编辑:谭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