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姐姐》上映了。很火,聲浪很大。

但很多看完電影的人,跟我一樣,對電影的結局意見很大——

本來前半段,覺得在講「被捆綁的,姐姐的故事,我們女性的故事」。

但到後半段,看到姐姐簽字送養前痛苦的眼淚,接着和弟弟開心地跑出了那個家時,就彷彿遭受了背叛。

「親情綁架」,好像真的就被釘在了姐姐們的命運軌跡裏,掙脫不開。

在《我的姐姐》背後的現實裏,存在着1200萬個「被消失」的女嬰,還有那些,叫做招娣、念娣、盼弟的女孩兒……

如果看完這部電影,或者是見過、經歷過生活中想要控制你、捆綁你,讓你「不舒服」的一切感受,別害怕,表達出來。

你的感受是合理的。

你想要自己生活的掌控感,也是合理的。

意識到這一點,就是自由的開始。

"

之前有一回,闞清子發文反對「重男輕女」的言論上了熱搜。

在文中,她提到,自己作爲一個女孩,在出生後因爲性別,就變成了「不被期待的」。

她強烈地反對這種行爲,覺得女孩從來都不比男生差

評論中大部分人都非常支持她的觀點,顯得一片祥和。

但是,這並不是現實的寫照——是的,都2021年了,「重男輕女」依然是不少家庭的主色調。

而且,這種現象並不只出現在農村落後地區。

「我985畢業的博士老公,因爲我生不出男孩,要和我離婚。」

這個聽起來像段子的事,在現實中卻真實存在。

很多女孩滿懷期待地來到這世界上,卻沒料到,生活中受到的最大惡意,竟然來自家庭。

我們有個朋友叫小雨,她在出生前就被起好了名字,但這個名字後來卻沒用到。

原因很簡單,爺爺準備的名字是給孫子的,而她是個孫女

後來她的媽媽,又千方百計生了個弟弟,雖然在當時的政策下,這是不被允許的。

這個聽起來就讓人覺得很不爽的事,在「重男輕女」界還只能算是初級水準,很多女孩,連出生的權力都被剝奪了。

<羅湖海關查獲一起“寄血驗子”案件。其中的血樣會被用來檢測性別,如果是女嬰,大多會被墮掉>

據統計,2000-2010年出生的總人口大約1.46億,其中男生比女生多出1264萬,相當於每年都有100多萬女孩被動「消失」了。

這巨大的差別,很能說明問題。

<圖片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而另一些「幸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女孩,則會因爲父母對於男孩的期待,被起名若男、亞男。

我們曾經和某家公司開展合作,去了以後才意外發現,那家公司竟然有三個女生都叫亞男。

這還不算過分的,一些名字會更直白,也更不尊重女生,她們會被叫做招娣、迎他、妹夠、植弟,這個名單,還可以更長

在起名「招男孩」這件事上,長輩們會突然從老古板,變得格外「有創意」。

<父母想要男孩,但一連生了5個女孩,就起了這樣的名字>

名字就像一個最短的符號,它象徵着我們的身份,同時也體現了父母的期待。

但這樣的名字,顯然體現出的是父母的厭惡與不滿。

當被稱作招娣、迎娣的女孩們,漸漸讀懂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會開始意識到:

我的存在對父母而言是沒有價值的,不對,也是有價值的,那就是反映出,他們對於生出一個男孩,有着多麼強烈的渴求。

而當外界的人意識到,連她們的父母都不認可其存在時,就會把父母加諸其身上的傷害,繼續擴大。

很多有着此類名字的女孩,可能對以下的場景都不陌生:

新學期開學,老師一一點名,碰到你的時候,會故作聰明地發問:「你有弟弟了嗎」

你滿臉窘迫,要麼不敢回答,要麼就小聲回答一句「有/沒有」,彷彿自己做了什麼不能見人的壞事一樣。

緊接着,就會迎來整個班級的鬨堂大笑。

可悲的是,對於這些孩子是場笑話的事,卻是某些女孩的人生。

知乎上有位匿名用戶,說自己的真名叫做迎娣,而反差巨大的是,她的弟弟,叫做舒暢。

她和弟弟的名字合起來是:終於迎來了一個弟弟,心情很舒暢。

後來,她試圖向父母表達不滿,說自己想取名叫舒心,父母卻直白地回答,有你的時候,我們並不舒心。

同樣都是自己的孩子,卻因爲性別,就有着這樣天差地別的對待方式。

一位網友對這件事的評論很讓人心碎,卻又分外準確,她說:「有的孩子一出生就是父母期待的禮物,有的只是父母期待禮物的包裝紙」。

我們是如何對待禮物,又是如何對待包裝紙的呢?

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女孩從小就會學習一種名爲「扶弟魔」的修煉術。

前段時間,小雨分享給我們的紀錄片《姐姐》,講述的就是一個「扶弟魔」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對龍鳳胎。

出生時,孩子的媽媽是剖腹產,兩個孩子並沒有誰大誰小的分別。

但在孩子出生沒多久後,父母決定讓女孩來當姐姐,因爲,他們覺得女孩理應照顧男孩。

很快,兩個孩子長到了6歲。

父母對姐姐的口頭禪,永遠是:「你是姐姐,難道不應該爲了弟弟......」

母親幾乎事事都向着兒子,無論兩個人之間是因爲什麼發生了衝突,她都認爲是女兒的問題。

甚至會在弟弟對着姐姐喊出「把她殺了」的時候,表現出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

某天,姐姐因爲弟弟在學棋,不得不陪着他一起下棋,很不開心,兩人鬧了彆扭,最後姐姐索性罷工了。

作爲警察的父親好不容易休假回家,在廚房爲一家人做飯。

母親訓斥姐姐一頓以後,一家人開始等飯。

母親把弟弟抱在懷裏,親暱地說着話,姐姐站在一邊,顯然也想要媽媽的關懷,卻只是默默地不言語。

後來要喫飯了,一家三口其樂融融聚在一起,而姐姐倚在門邊,獨自一個人站着,彷彿一個拘謹的客人。

怕被父母訓斥,她不敢過去喫飯,卻因爲不去喫飯,又被訓了一頓。

她委屈而又不滿地喊着:「媽媽不喜歡我。」

爸爸說:「媽媽怎麼會不喜歡你呢?」

媽媽則回答:「你這樣全家人都不喜歡你了。」

不一會,兩個大人開始輪番上陣,數落姐姐,弟弟則在一旁煽風點火。

最後在爸爸的溫情「洗腦」下,姐姐哭哭啼啼跑到媽媽身邊,不斷道歉,說自己錯了。

這時,媽媽纔給了她一個難得的擁抱

小雨告訴我說:

「看到窩在角落惴惴不安,又嚎啕大哭着道歉的姐姐,好像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真想穿越屏幕,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告訴她,你什麼問題都沒有,錯的是她們。」

令人難過的是,這種差別對待並不會隨着長大逐漸停止,反而會變本加厲。

我們前面提到的,知乎上那位叫迎娣的女孩,大學畢業後準備考研,家裏人卻執意不讓,並且希望弟弟接下來讀大學的費用,能夠由她來提供

她學車只需要幾千塊錢,父母都不捨得出,卻準備了幾十萬,爲弟弟買房。

影視劇中也有類似的故事。

《安家》中的房似錦在上學時,媽媽沒有給她提供任何經濟資助,卻在她賺錢以後,不斷從她那裏要錢給弟弟,甚至要她給弟弟買房。

房似錦不答應,媽媽就跑到她的公司和住所撒潑鬧事,害得她差點丟了工作。

這樣的母親形象當然是誇張化的表達,但與之類似的父母,並不在少數,他們大多都會認爲,養女兒就是爲了兒子服務的。

「不給你弟錢,我們養你是爲了啥?」

此類的言論,聽着邏輯混亂,卻成了他們指責自己孩子最常用的藉口之一。

簡直令人窒息。

而且,重男輕女的受害者其實不止是女生,也會有男生

在相親市場上,很多男性都會指明,不要「扶弟魔」類型的女生

但也有一些男性,在結婚前因爲妻子的弟弟還小,不需要太多幫助,並沒有發現另一半的「扶弟魔」屬性。

婚後多年,妻子的弟弟長大,才發現升學、買房、結婚、甚至生子的花費,都要自己承擔一部分。

不僅要承擔經濟壓力,還會因此爆發不少的家庭內部矛盾。

可謂苦不堪言。

很多時候,面對父母的「重男輕女」,就像掉進了一個無底洞,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並且怎麼也看不到盡頭。

那麼,只能把這當成一個無解題,去默默承受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女孩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搭建一個「自由」的階梯,從這可怕的無底洞裏,逃出去。

我們前面提到的迎娣,在遭遇父母不斷的差別對待以後,決心做出自己的反抗——改名。

在這期間,她與家人矛盾不斷激化,經過了各種抗爭。

改名的手續繁雜而又緩慢,幾度拖了後腿。

但她都堅持下來了。

最終,她成功地擺脫掉了「迎娣」的名字,賦予了自己一個新的稱號,新的期待,一個完全與弟弟無關的名字。

雖然沒有贏得「舒心」這個名字,但她迎來了舒心的新生活。

改名之前,她也已經順利考上研究生,而不是聽從父母的安排,賺錢供弟弟上學。

迎娣的故事猶如一劑強心針,告訴我們,在重男輕女家庭長大的孩子,其實可以不用一直困在原生家庭裏,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或者說拒絕、分離,來避免進一步的傷害。

不管是情感上的,還是經濟上的。

這種分離當然是很痛苦的,會產生內疚心理,甚至還會像前面提到的那位雙胞胎姐姐一樣,在父母的指責之下,懷疑是不是自己錯了。

但不管外界的壓力如何大,都要相信自己是在做着正確的事。

我們並不是在唆使女孩都去改名,或是與父母決裂,合理的贍養義務一定是要盡的,對於父母的關懷也不該因此而不再給予。

只是希望每個女孩,都能夠在被父母剝削和傷害多年以後,重新建立彼此的邊界。

如果他們無法意識到「女孩的存在並不是爲男孩服務的」,那就讓他們認識到,你對我的剝削,我不再接受了。

這是正常並且完全合理的訴求。

邁過這一道坎,你會發現,生活就此變得輕鬆起來。

電視劇《下一站是幸福》中,由宋茜扮演的賀繁星作爲姐姐,是家中更受寵的那一個,而弟弟賀燦陽,則是「人嫌狗不愛」的典型代表。

網絡上有一個他們喫飯時,父親差別對待的片段流傳很廣:姐姐覺得雞蛋煎糊了,爸爸立馬殷勤地說:「我再去重做一個。」

而當弟弟提出同樣的要求時,爸爸卻大吼:「你愛喫不喫。」

這個片段,之所以火爆,一方面是因爲其中的誇張化表達很有趣,另一方面恐怕是因爲,姐姐很少能夠如此被心安理得地偏愛。

在現實中無法獲得的體驗,只能轉而在影視劇中尋找了。

我們不是強調,應該好好對姐姐,虐待弟弟,只是想表達從這一場景中所感受到的,一種戲謔的無奈。

即便有再多的譴責和抨擊,仍然改變不了某些人的頑固看法和社會現狀,不可避免地,還會有女孩被輕視、被傷害、被剝削。

女孩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自身出發,實現經濟和精神的雙重獨立,遠離原生家庭的剝削行爲。

然後再是像闞清子所說的,把這種偏見,從自己這裏斷掉,讓對女孩的輕視,無法再延續下去。

也但願某一天,每個孩子,都能獲得父母飽含期待的愛意。

因爲每個人的降生,從來都是無比珍貴的禮物。

相關文章